設計師傾心事(上):愁或喜,也是香港地

撰文:陳樂兒
出版:更新:

香港是一個讓我們又愛又恨的地方,雖然這裡有許多矛盾,發展空間亦不大,但這裡仍是我們的家。對於發展「創意產業」,更是說易行難,而設計師們又如何看香港?

四位設計師(由左至右)——Brun(röyksopp gakkai)、Cecilia(Nudité Fashion)、Rini(RINIWEI)、姬(Wagamamaplayground),都是在香港或者內地、外國打滾了一段時日。做時裝不易,但她們認為總要找到適合的方法走下去,在現實條件下盡量達成自己的理想。

愁/租金貴,只可寄賣產品
喜/香港人仍願意撐本地品牌

Brun:搞pop up接觸顧客很重要,如果不能實際接觸衣物或設計師本人,效果會差好遠。但是寄售也有好處,客人會向店員提意見,從店員處收到的客人反饋,知道了客人的偏好,有助我改善自己的設計。

Cecilia:一開始會不知道在哪裡賣。除了擺tradeshow不知道香港哪裡有市場。跟日本相比,不同之處在於日本有支持設計師的人群,但是香港只有寄賣一途。這很辛苦,寄賣店家不會把你的寄賣品當作主打商品,如果賣不了就要自己承擔所有成本,即使賣了出去,扣除成本和寄賣費、折扣後也賺得不多。這讓我想到究竟在香港如何生存呢?我發現自己適應不了香港的市場,然後出去做tradeshow,起碼先有一筆錢生存下來再說。

我很享受pop up store,雖然pop up store只有幾天,但是還是會有些關注自己的顧客上門來試衣服。我覺得可以親身和留意自己的客人接觸,會很開心,和顧客溝通很重要。

Rini:能接觸到顧客成就感比賺錢還大

姬:香港人其實很撐本地品牌,只是很多品牌都接觸不到顧客,大部分品牌都是寄售,接觸不到顧客,對銷售很有影響。因為很多買手都希望見到設計師,他們本人才能解釋設計理念。

對新人的寄語

Brun:如果直接出來開品牌會缺乏方向。我覺得需要腳踏實地一點,先進一家時裝公司做一段時間,知道流程如何做,學習公司的程序,例如如何開單,如何和廠家溝通,這些東西是學校沒有教的。

Cecilia:雖然比較老土但還是要堅持,特別在香港做時裝比起其他地方需要更大的堅持。

Rini:如果有機會的話,在開設自己品牌前,先和其他品牌合作會較好。因為把設計當興趣和把設計當職業完全不是同一回事,自己的心態也會變,做之前要多考慮一下,你自己是否真的想經營一個品牌。

姬:我反而會鼓勵他們大膽一點,不要怕虧蝕。甚至最後很可能會沒錢,而且政府不會有贊助。想清楚你是真的想入行,而不是只喜歡styling這麼簡單。如果是年輕的設計師,我會鼓勵他借錢也要試一次,因為他年輕,有時間有去翻身。如果不去試怎麼會知道結果。這是一個膽量的問題。

採訪:方太初
整理及撰文:陳樂兒
拍攝:Paul、Jeff、Jason
剪接:Scarlett
場地:Stillhouse.Lock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