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髮言:不合時宜的麻煩「鬢辮」?

撰文:李莉莉
出版:更新:

編髮,廣東話通常不會說「紥辮」,而是中間多一個字:「紥鬢辮」,因為「紥辮」一詞基本被「馬尾」佔有,被籠統地泛指一切把頭髮綁起的動作,則不單強調編髮。但事實上,單單把頭髮綁起,卻不完全符合「辮」之原義,回看古文,《説文解字》中指出「辮,交也」,即是交纏的意思,中間「糸」是象形,而兩側「辡」字則是形聲。小篆中的「辮」字則很形象化告訴我們「辮」是交纏如繩狀,「綁起」就似乎不太合格啦!當然,今日重點不在於和大家咬文嚼字,而是希望透過編髮,把「紥辮」一詞的內蘊擴展,在兩手空空下,都可以紥條靚辮!

首先講一下片段中七個「鬢辮」技巧。這七個方法我認為是編髮基本功,大部份的編髮髮型都是發展自這七技,所謂一里通百里明,掌握這些技巧,許多花功夫的造型也不難掌握。

「三/四股辮」(三股:13秒,四股:1分33秒),又稱「三/四手辮」,「股/手」是個量詞,更重要的是數字。不能小看這一、兩股的增減,頭髮的紋路、寬度和體積也會隨之產生有很大出入,如片段中三股和四股辮,只差一股,但已可看到明顯寬度之別,單單股數添減的變化,已經可以創出很多豐富的造型。

另外,編織過手繩的人可能會發現,很多編髮的技巧和繩結法是相通的,不少人將兩者融會貫通。中國內地有人以「十六股辮」創出稱為「九乘迦葉金剛結」的繩結編法,而這個編法是否能應用在頭髮上,則要視乎個人髮量和長度了!

始創辮子的人已難以稽究,《古今中外頭髮‧假髮史志》一書指出,公元前一萬至四千年前的傳疑時代已有椎髻和編髮的髮型出現。在青海出土的陶盆上繪有梳髮辮的舞者;而阿拉伯國家阿爾及利亞高原石刻上,也有一幅六千多年前的辮子岩石畫,雖不知陶盆、石刻中的是什麼編法,但卻看到編髮辮實在是歷史悠久。

另外一個要重點介紹的編法是「法式編髮」「French braid」(第五種:2分36秒),另有一種叫「荷蘭辮」(Dutch Braid)是「法式編髮」的改版,將頭髮由下手編織。但因為本片主要展示「加入新髮量」動作的形成效果,所以便不另拍新教學,大家能在其它網絡找到教學。

「French braid」名字的由來,據說最早出現在1871年,一本名為「Arthur's Home」雜誌的一短篇小說中,裡面把法式編髮描述為一種新的髮型:"...do up your hair in that new French braid..."。但由於小說中並沒有圖片,所以並不能判斷是否真的是指上述一樣的髮型。法文中,這個髮型被稱「tressefrançaise」

另外特別介紹的是「扭繩辮」(第七種:3分55秒),希望大家能給點掌聲創出這編髮的人,雖然十分簡單,但卻很聰明將兩股頭髮扭動﹐運用力學原理加以固定,像是我們看到的綿扭繩一樣。我本希望深化本文內容,試圖去找一下關於這個原理的資料,但發現都是一大堆看不懂如「Bending energy」和「Twisting energy」之類的名詞,所以請原諒我最後放棄了(希望有理科生能留言解釋我聽)。

我放在最後講的是大家會覺得熟悉的髮型,名叫「魚骨辮」(Fishtail braid)(第四種:3分03秒),在我小時候它被稱為「蚣蜈辮」,歐美的時尚雜誌上總能看到這種辮型,因紋路和魚骨相似而得名。我很小的時候手指還不太靈活,覺得這編法十分困難,總是很羨慕母親總是能輕易編出,如今熟能生巧,覺得並不困難,也幸慶它的一點難度,讓我童年和母親藉頭髮獲得許多相處回憶,而且因為高難度的編髮,總是讓同學、老師們嘖嘖稱奇,是個挺美好的記憶。也許新一代的家長,比起自己動手為孩子編髮,更習慣把他們帶到髮廊直接剪一個新潮的髮型,的確是方便又好看。但對此刻的我來說,我還是很懷念那種藉編髮獲得的親子單獨相處時光。

編髮不止用在小孩子身上,今時今日,我們借助科技的確能為創造出多元、方便的髮型,但在過去科技較貧乏的年代,人類以簡單的原理便能創出許多的髮型,編髮技巧相信是歷史留下的智慧之一。古羅馬政治家西塞圖(Marcus Tullius Cicero)說:「不了解歷史就永遠處在孩提狀態,不利用往昔的成果,世界必定只是混沌初開」,我認為髮型的創意在今日的時代有點被限於電視劇和雜誌之中,一旦某個電視劇大熱,街上許多人都頂著一樣的髮型。但在歷史維度看髮型,卻是更豐富多變而具內涵,不應受時代之限。所以編髮並不過時,而是在於人們有沒有這個創意把它們從歷史上拉回現代,融合在時代中。

今日出門梳頭髮時,不妨試試編個髮?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