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獅城社會治理成效可學習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陳文坪

6月19日,第四屆新加坡—中國社會治理高層論壇在新加坡舉行。今年論壇主題為「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Governance for Social Harmony)。本次論壇是時隔八年、在經歷冠病大流行,以及新中兩國關係在2023年提升為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係後,首次復辦這一論壇,兩國都派高官參與其中,可見深受雙方高層的重視。

新方有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及多位部長出席,而中方赴會的是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陳文清率領的代表團。

新加坡地處東西方交匯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面對世界各地人員的湧入,在持續不斷對外開放的同時,還要保持社會穩定,確實是一件不容易之事。

建國近一甲子的新加坡,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公共行政、法制(治)建設、住屋政策、公積金制度、族群融合、勞資政關係、對外開放等等都獲得許多讚譽,這裏就不再贅述。有關社會治理,下列方面是可以讓各方借鑑的。

一:基層領袖,居功厥偉。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族群、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年輕國家。在這樣一個多元的體系下,能享有社會和諧、社群和睦、社區安寧,不是理所當然的。除了政府的政策一視同仁、人民相互包容外,其實還有一批基層領袖長期以來在社區裏默默地耕耘與付出。他們在維護社會安定、人民團結、種族和睦方面,可說是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建國道路上,這些基層領袖為社區、為人民的付出可說是功不可沒。

二:社區宜居,居民有歸屬感。社會的最小單位是家庭,而無數家庭生活在不同社區。宜居的居住生活環境,人民大眾最能親身感受得到。一個宜居的社區,帶給人民更有歸屬感。一個人、一個家庭對社區有了歸屬感,進一步延申就是對社會、對國家有更好的認同感。因此,改善居住環境,讓社區更宜居、生活更便利,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正是如此,新國政府在管理、治理社區方面,不但提供硬件設施,也提供各種宜居的生活環境。例如,政府除了建造現代樓房以及綠化環境來滿足人民的需求外,也提供各種改善(進)社區設施,讓居住環境更宜居。如有蓋走廊(涼棚),就是一大好例子。

有蓋走廊連結生活區的樓房到公共巴士站、地鐵站、甚至購物中心,因而無論是大太陽或下大雨,民眾都可便捷的來往。許多外地來獅城的訪客,在突然遇到下雨時,都讚賞有蓋走廊是非常便民的一種設施建設。

三:黃金地段闢公園,各階層百姓都受益。一個再偉大的政府,也無法滿足所有人民的願望,更何況一個幾乎所有的物品、糧食都需要靠進口的國度。

新加坡雖是個彈丸蕞爾小國,沒有任何天然資源。但政府在一些施政治理上,卻是以百姓的利益出發,讓人人都能從國家快速發展中受惠。

新國土地有限,市中心一部分土地更是向海要地而花高昂資金填海出來的。土地價值寸土萬金自不在話下。但政府不是以賣土地來增加國庫收入,反而是在市中心填海地段撥出大面積土地並投入巨資來建造休閒場地——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讓無論你是富人或平民百姓,都能到市中心這座花園免費作休閒活動,享受國家經濟發展取得成就的碩果,不因身分之別而產生階級之分。

從這一點來看,社會治理,是以人民福祉為首要考量,是以人民利益為依歸,為大多數人民的服務或需求出發,不能讓社會、社區出現階級隔閡的現象而影響社會穩定。

四:私人企業界也為社會治理、和諧社區獻力。世界各地的許多高樓大廈,都開闢空中觀景台,讓訪客一覽空中美景、市區風景、周遭建築,以展示雄偉氣魄之勢。但這些業主/發展商都以商業模式經營,入門票也不菲。被人們說是「銅錯」味道也就難免。

然而,位於新加坡中央商業區黃金地段的凱源大樓(CapitaSpring),是萊佛士坊四座最高建築之一,樓高280米,有56層。卻在第51層樓開闢成空中觀景台,並打造成綠意盎然的空中花園。最可貴的是,幾乎全天候免費開放給國人或訪客登樓參觀、觀看市區風景,而且兩部單獨電梯直達觀景樓層。讓新加坡市容美景展現在訪客眼前。其實,單每天維持鬱鬱葱葱的花草費用就不菲,更何況還有人工成本等。這也體現企業界對良好社會治理的支持,分享資源予社會。

新國國務資政張志賢在作主旨演講說到,新加坡是個接受不同意見的開放社會,但社會多元化和人民想法多樣化,也可能造成社會分化且出現裂痕,尤其當今世界動盪不安,網路可讓人迅速發揮影響力,導致情況更嚴峻。

社會不斷演變發展,不斷多元進步。面對未來挑戰,基層領袖在和睦社區方面還是能扮演積極的角色。國家要不斷髮展,社會穩定是一大關鍵要素。而社會的穩定,離不開社區組織、企業界、基層領袖的攜手推進。過去數十年來,新加坡在社會治理行之有效,也累積了方方面面的經驗,值得各方借鑑、取經。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