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跟大灣區中醫融合應做到求同存異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古鎧綸

在不少病種裡,病人喜歡看中醫,或者「中西結合」,用過西藥後再吃中醫慢慢調理。誠然,中醫藥是本港醫療體系內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發展前景很大。而特區政府也一直致力於中醫藥的發展,不但在政策、業界法規、人才培訓、科研創新、中藥產業等多方面投入資源,同時也善用香港中西薈萃的特點,積極配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22年在《「十四五」中醫藥信息化發展規劃》中,提出「持續推動中醫藥業務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促進行業轉型升級」的發展策略,在全力融入國家中醫中藥發展大局的同時,又促進中醫藥的國際化進程。

然而,在本港中醫藥的發展前路中,有哪些事項值得注意呢?在筆者看來,中醫藥要順應跟粵港澳大灣區融合這個時代大趨勢,那是毋庸置疑的。在這個融合過程中會出現不少「技術性」問題,但都是不難解決的。首先,資格互認是個前提,但不能為求一體化而抹殺中、港兩方獨有的優勢。兩地融合的終極目的應該是為了病人的福祉,但如果因融合而失去獨有優勢,就絕非病人之福了。內地地大物博,人才多,病種也多,這是香港難以比擬的。但香港在藥物註冊、檢測方面也有優勢,必須保存。

隨著關口全面開放,北上不光是為了消費,退休和定居也成了潮流。但是內地和香港在醫保和社保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之處。兩地人到了對方地界看中醫,會感到營運模式很不一樣。其實,中醫藥要走向國際,就必須具備某程度上的「統一」和制度化。但是,目前不同地區的教育和專業培訓都不同,要一下子劃一也不實際。所以,各方之間的協調是必須的,差別總不能太大,病人才能接受。

除了資格的互認互通,病歷互通也非常重要,以往的病歷能帶上去,需要看中醫的港人才能安心地在大灣區住下來,否則只能回港求醫。在這方面,業界可以參考美國的做法,就是由政府方面提供「官方」病歷互通的指引和平台(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Interoperability),然後由業界人士在平台上商討和協調應該使用哪些標準化制度,來達至真正的公私營病歷互通。

在中藥方面,內地和香港各有不同,正好是應做到「求同存異」最理想的範疇。內地藥材多,草藥的使用比較廣泛。但香港方面,現在業界都以處方科學顆粒的中成藥為主,草藥的使用不如內地廣泛。在這裡,允許在大灣區的指定醫療機構經廣東省審批後使用臨牀急需、已在本港註冊的藥劑製品,和使用臨牀急需、本港公立醫院已採購使用醫療儀器的「藥械通」(即《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概念,就可以考慮在中成藥裡使用。這個過程可以雙向進行,更多的內地草藥製品可以更便捷地走進香港的藥物註冊和檢測程序,為標準化和國際化做好準備。同時,香港的藥物註冊和檢測標準又可以逐漸引入內地,把中草藥製品相互接軌。這麼做,港人能享有的中藥多了,而內地中藥製品的水平也更有規範,得益的都是兩地的病人。

作者古鎧綸是註冊中醫師、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大灣區中醫藥發展事務顧問。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