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貶值風潮再現 中國金融夢或成泡影|伽羅華

撰文:伽羅華
出版:更新:

近日有關人民幣貶值的傳聞不絕於耳,很多人將今輪貶值與2015年大幅貶值相提並論,當時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震動,估計當時有1萬億美元資金外逃,但今次人民幣貶值的宏觀市場情況已經有翻天覆地變化,究竟北京將人民幣貶值的理據何在?又是否能達到它的目的?

始作俑者自然是美國貨幣政策,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去年底許諾的美國減息遲遲未能兌現,本月初美聯儲的議息會已經連續6次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5.25至5.5厘的區間,鮑老說要較大家預期更長的時間,才有信心將通脹降至2%目標水平,即使短期內不減息,加息機會也不大,鮑老的定心丸算是安撫了美股,現時市場已叠埋心水估今年減息最多一次。

市場對減息的憧憬愈來愈淡,美匯指數徘徊於104至106,亞洲國家經濟以製造業為主,同樣依賴出口往歐美,在經濟模式同質化下,亞洲貨幣相互踐踏,墮入螺旋式貶值的困局。今年以來,韓圜、新台幣及泰銖兌美元分別約跌6%,日圓貶值逾一成,是亞幣中跌幅最傷,人民幣與印度盧比則與年初無大變化。

日元・日圓・日圓貶值・兌換日圓・唱yen・日本經濟・日本出口:圖為2022年9月22日路透社發布的設計圖片,相中可見日圓紙幣。(REUTERS/Florence Lo/Illustration/File Photo)

習總明確建設金融強國 要求人民幣強勢

今年1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金融強國建設的6大關鍵核心要素,除了要具有領先世界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還要強大的貨幣、中央銀行、金融機構、國際金融中心、金融監管及金融人才隊伍。強大的人民幣意味著什麼?就是兌美元展現強勢。

今年迄今,人民銀行一直維持強勢的人民幣政策,將每日中間價(即允許人民幣交易的參考匯率)維持在7.09至7.11的異常狹窄區間內。這種違反市場規律最終令人民幣市價與官方中間價嚴重偏離,但最近人民幣交易價格比央行能允許的最大變動幅度再低2%,這是8年來首次,顯示拋售壓力不斷增加。

近日在岸人民幣(CNY)兌每美元一度跌至7.2485,創2023年11月17日以來的最低點,離岸價(CNH)則報7.2655,相當於每百港元兌92.94,希望人民幣展現強勢是違反市場規律的天真想法。目前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329厘,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4.5厘以上,中美息差超過兩厘多,人民銀行唯有入市干預,要求國企大手拋售美元以壓抑其強勢。

中美息差超過兩厘多,人民銀行唯有入市干預,要求國企大手拋售美元以壓抑其強勢。﹙路透社﹚

人行扭盡六壬 要求國有銀行拋美元

近月人民銀行黔驢技窮,通過國有銀行拋售美元已難壓抑美元升勢,據《彭博》報道,自4月以來一些地方監管機構口頭「指導」沿海省份的企業,推遲或減少大額購匯,尤其以減少購入美匯佔最多,但人民幣匯價依然疲軟。

另一宗《路透社》的報道更耐人尋味,報道援引消息人士爆料,最近幾家中國主要國有銀行都在離岸市場買入美元,然後在岸市場拋售,以此方式來穩定人民幣匯率。所謂離岸市場其實指香港,若然報道屬實,香港人民幣資金池的規模未來數月會穩步增加,離岸與在岸的人民幣的互通主要在貿易融資層面,所以互通雖然並不暢順,但這種穩定人民幣匯率的方法只能在短期起作用,長遠難以湊效。

日圓跌跌不休,市場不時揣測日本央行如何出招打救。日央行早前警告,弱日圓或促使其早升息,但0.15厘的加幅相對於高達5厘的日美息差形同杯水車薪,它需要明確其加息的路線圖和升息的條件,若一方面說要利率正常化,另方面也要維持足夠寬鬆的流動性,這個相互矛盾的信息已經令市場感到無所適從,現時很多人已預計日圓會再試低位,是1美元兌180還是200,都成為市場熱議的焦點,若日央行的鷹派言論沒有行動作後盾,今後要有效管理市場預期將更加困難。

中國經濟・中國工廠・中國廠房・中國經濟增長・中國製造・中國製造業:2024年5月16日,中國安徽省合肥市協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工廠內,一名員工在太陽能電池板生產線上工作。(China Daily via REUTERS)

中日韓貿易關係緊密 貨幣走勢相關性強

中日韓經濟相互依連和競爭的關係,今年日圓貶幅巨大,韓圜貶幅亦達6%,對人民幣已構成非常大的壓力,北京原希望依靠製造業重振經濟,藉此穩定人民幣匯價。不過,5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意外地萎縮至榮枯線以下的49.5,而在製造業PMI的分項指數中,產出和新出口訂單分別下跌2.1及2.3個百分點,跌幅超整體指數的跌幅,這樣更令人憂心仲仲。

雖然此前數月已有跡象顯示,中國製造業活動的擴張步伐並不可持續,例如電動車、鋰電池、以至鋁鋼產品的產出遠超新訂單的需求,現時由中國付運至歐洲港口的電動車已出現積壓情況,加上新訂單大跌,已經令北京方面感到擔憂,會否因此將人民幣貶值,作為催谷中國出口的最後一博的招數?

擁有巨大貿易順差不代表不可貶值

中國憑藉製造業出口,對外錄得巨大貿易順差,國際收支順差亦相當於GDP的2%,人民幣兌美元理應有展現強勢的底子,但奇怪的是,外匯儲備完全未能反映過去多年累積的貿易順差,這顯示中央財政管理已經出亂子,有很多資金經各類制度的漏洞而流失。

就算撇除財政管理失衡的問題,擁有巨大的貿易順差並不代表不可以將貨幣貶值。日本的貿易順差亦非常大,但並未阻止日圓的大幅貶值。事實上,人民幣兌美元呈現弱勢,除中美息差之外,中國打擊內地民企及外企,加上消費財政支持及產業政策執行不到位,都易促使內地大量資金出逃,是造成人民幣弱勢的另一原因。

2015年人民幣貶值風潮導致逾萬億美元資金出逃,今年5月中國的資本外流亦創下2016年以來的最高紀綠,只要中美息差仍然維持兩厘以上,而將於7月舉行的三中全會又未能在發展經濟給出解決良方,今年人民幣難免再見低位,中國領導人的中國金融夢有可能成為泡影。

【財經專欄】大盤漫談.伽羅華

資深財經傳媒人,多年來見證金融市場蛻變,在即食資訊年代,堅持深入調研和理性分析,現以自由人身份從事商業諮詢工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