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75歲生日無暇慶祝 To-Do List「五大要務」亟待處理

撰文:The Conversation
出版:更新:

美國華盛頓上一次主辦北約峰會(NATO Summit)是在1999年,當時北約正在慶祝一個里程碑。北約當時面臨着歐洲戰爭,並歡迎新成員入盟。

因而當32國領導人自2024年7月9日齊聚華府,討論北約(NATO)成立75周年之際的狀況時,會有某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圖為2024年7月8日,美國華府,北約旗幟與美國國旗並列高懸在艾森豪威爾行政辦公樓(Eisenhower Executive Office Building)。(Reuters)

安內攘外的挑戰

然而北約今天所面臨的挑戰,無論在組織內部還是外部,其規模都與1999年紀念北約成立50周年時相形見絀。俄烏戰爭已經持續兩年多。北約還必須考慮他們口中中國的崛起及其給地緣政治帶來的挑戰。與此同時,北約各成員國也各自面臨着政治挑戰和選舉。

尤其是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大選對北約的影響尤為重大,美國前總統、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很快就表達對北約的不滿,他的親密顧問表示,如果他再次當選總統,他很有可能試圖讓美國退出北約。

北約峰會議程上的其他議題包括制定新的南翼戰略(Southern Flank Strategy )——以應對中東和北非日益嚴峻的安全挑戰,和候任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

圖為2024年4月17日,和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北約總部會面。(Reuters)

但以下四個議題可能會成為7月9日至11日在華府討論的主要議題。北約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將在一定程度上預示着北約在75周年之際的運行狀況——以及北約未來的發展方向。

烏克蘭加入北約:文字遊戲?

2008年,北約首次表示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但未提出推進時間表。此後,這種懸而未決的狀態一直困擾着北約。在立陶宛維爾紐斯舉行的2023年北約峰會上,北約似乎並不着急,宣稱「當盟國同意且條件滿足時,我們將向烏克蘭發出加入聯盟的邀請。」

這種含糊的措辭導致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在公眾面前失態,他譴責這種措辭是「史無前例的、荒謬的。」

北約-烏克蘭:圖為2023年7月11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攻擊期間,鏡頭下烏克蘭首都基輔市中心北約徽章與烏克蘭國旗同框。(Reuters)

今次北約峰會將再次展現「說話的藝術」。烏克蘭不會被正式邀請加入,因為一些國家仍然反對這樣做。美國和德國尤其表示,他們首先希望看到烏克蘭政府在打擊腐敗和維護法治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北約領導人理政的訣竅在於如何在正式聲明中使用能夠安撫各方的措辭。它必須顯示出與2023年相比取得的一些進展,既受到烏克蘭的歡迎,又得到北約所有成員國的支持。拜登政府已表示將提供「加入北約的橋樑」,但其他盟國仍希望北約能使用更強硬的措辭。北約即將卸任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曾在4月份表示,烏克蘭正走在一條「無法回頭的道路上」,而他們正在推動使用類似的措辭。

支持烏克蘭:使援助不受政治風向的影響

自俄羅斯2022年開始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西方國家向烏克蘭提供大量軍事援助。但由於歐盟內部一些國家以及美國國會議員的反對,最近的援助物資運輸出現重大延誤。在烏克蘭試圖擊退俄羅斯勢頭的戰場上,這些延誤已造成不利影響。

圖為2024年2月16日,澤連斯基與德國總理朔爾茨會面,簽署援助烏克蘭協議。(Reuters)

北約面臨的一個關鍵挑戰將是如何將對烏克蘭的援助變成一種慣例,同時使其免受成員國之間普遍政治風向的影響。

作為第一步,北約將接管對烏克蘭安全援助和訓練的協調工作。斯托爾滕貝格認為,這只是反映「99%的軍事支持已經來自北約成員國」。但這也是為改善目前的進程。事實上,目前以國家為單位的支援系統並不總是以高效率或烏克蘭的需求為導向。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月17日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呼籲國際社會不應再縱容俄羅斯。(Reuters)

此外,斯托爾滕貝格正在推動所有成員國做出多年期財政承諾,以使對烏克蘭的援助更具可預見性。

但最近的報道顯示,這一目標最終可能會被淡化。成員國可能只承諾在一年內提供430億美元(約3358億港元)的援助,而不是做出更長期的承諾。峰會能在多大程度上將對烏克蘭的援助常態化將是一個關鍵的考驗。

中國與印太:安全全球化

就在北約峰會召開前幾天,斯托爾滕貝格撰文強調,「安全不是地區性問題,而是全球性問題」。他還說,「歐洲的安全影響亞洲,亞洲的安全影響歐洲」。

北約愈發認為歐洲和印太是相互依存的,這是由其對中國日益增長的擔憂所決定的。直到2019年,北約才首次正式討論中國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從那時起,北約對北京採取愈來愈強硬的措辭。

北約峰會:2024年7月8日,美國華盛頓艾森豪威爾行政辦公大樓外,懸掛起美國國旗與北約旗幟。(REUTERS/Kevin Mohatt)

尤其是中國在俄烏戰爭期間對俄羅斯的支持極大地導致與西方關係的惡化,並將北約進一步拉入印太地區。日本、韓國、澳洲和新西蘭的領導人接連三次參加峰會,而這些國家都不是北約成員國。

北約領導人認為中國是一個挑戰,但在如何應對中國的問題上卻不那麼明確。與北約四個印太地區夥伴的合作仍然有限。與歐洲相比,北約似乎也不確定應該在多大程度上關注亞洲。成員國對中國的威脅認知極度不同。制定更明確的對華戰略將是它們出席2024年峰會的優先事項之一。

團結一致:動盪時期的凝聚力

北約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旨在慶祝北約的悠久歷史和長期屹立不倒。會議將有一些積極的消息,尤其是23個成員國將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用於國防——這是北約的長期目標,但直到最近才有相對較少的國家實現。北約自2022年以來還設法為烏克蘭提供大量軍事援助。

北約成立75周年

北約國的32個成員遍佈歐洲和北美的大部份地區。

但北約也是一個政治聯盟,並面臨重大挑戰。就在北約峰會召開前幾天,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án)前往莫斯科執行「和平使命」(peace mission)的外交事務,激起歐盟其他成員國的極大憤怒。儘管法國選民選出反對極右翼的左翼政黨國民陣線(NPF)掌權——這可能會極大地影響該國對北約和烏克蘭的態度——但北約各成員國內部的政局依舊動盪不安。

俄羅斯總統普京2024年7月5日在克里姆林宮與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會面。(Reuters)

此外還有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特朗普的勝利可能意味着北約又將面臨一個多災多難的四年。

今次會議被稱為慶祝北約存續的時刻,而這次峰會的評判標準,很可能是成員國在棘手的問題上,和各成員國在不確定的政治前景中,能在多大程度上繼續保持統一戰線。

作者:美利堅大學國際服務學院跨大西洋政策中心聯合主任、高級教授級講師Garret Martin

本文轉載自TheConversation,由香港01編譯,點擊閱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