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西延線料年底通車 海上「小蠻腰」黃茅海大橋成功合龍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被稱為港珠澳大橋西延線的黃茅海跨海通道,預計今年年底建成通車。周三(6月19日),黃茅海跨海通道關鍵控制性工程黃茅海大橋成功實現合龍。

黃茅海跨海通道被稱為港珠澳大橋西延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

黃茅海跨海通道東起珠海市金灣區平沙鎮,向西跨越黃茅海水域,經江門市赤溪鎮,終點位於江門台山市鬥山鎮。全長約31公里,海域段長度約15公里,跨海段設置高欄港大橋和黃茅海大橋2座主橋,其中高欄港大橋已於今年3月20日合龍。

其中,今次合龍的黃茅海大橋跨越黃茅海海域的兩條航道,採用3塔2跨的獨特設計,是一座採用獨柱式雙索面全漂浮體系的斜拉橋,大橋單孔跨徑達到720米,橋梁全長2200米。

黃茅海大橋橋面採用分體式鋼箱樑設計。(央視新聞)

據悉,黃茅海大橋橋面採用分體式鋼箱梁設計,由兩個鋼箱樑梁及橫向連接箱組成,橋面總寬55.5米,寬度在同類橋型中位居廣東省內第一,同時這也是分體式鋼箱樑在廣東省內首次大規模應用。

黃茅海大橋作為2×720米跨徑3塔2跨斜拉橋,設計綜合考慮索塔阻水、防撞、風阻、風振等力學作用因素,創新性採用「小蠻腰」造型的獨柱異形索塔,與已實現合龍的高欄港大橋一起形成5塔連續聳立效果。

與一般的「H」形或「A」形懸索斜拉橋塔柱不同,「小蠻腰」的獨柱設計,還能最大限度減少對巨輪通航的影響。為建造「小蠻腰」塔身,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組建了「曲面塔柱造型」技術突擊隊開展攻關。

黃茅海大橋採用「小蠻腰」造型的獨柱異形索塔。(央視新聞)

針對索塔施工精度控制難題,項目通過升級變截面塔柱模板自適應爬升系統、自主研發百噸級索塔節段鋼筋骨架整體吊裝技術及雙層可調吊具等舉措,實現技術的創新應用,控制對接誤差,每節異形索塔施工由12天縮短至6天,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此外,項目位處南海近洋環境,超強颱風高發,如何解決強颱風下橋樑顫振穩定性問題也是黃茅海大橋建設面臨的一大難題。

黃茅海跨海通道預計今年年底建成通車。(新華社)

據介紹,項目為此提出「中央分體式鋼箱梁+獨柱塔」方案,通過變截面改變索塔的渦脫頻率,避免了單頻共振問題,實現了力學與美學的協調統一,並綜合多項力學設計優化創新,有效提高了結構體系剛度和抗風能力,使黃茅海大橋可抵抗17級颱風。

黃茅海跨海通道全線合龍後,將開啟路面施工及鋼箱樑橋面鋪裝。建成後,黃茅海跨海通道將與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南沙大橋、虎門大橋,共同組成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世界級交通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