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戀日記】九十後拍拖小情趣 導演葉曦:屬於我們的浪漫

撰文:戴嘉達
出版:更新:

縱有大牌男、女明星為港式愛情片坐陣,近年來叫好叫座的仍然少得可憐,原因是不外乎戲路越拍越窄。加上,連經典螢幕情侶都不能終成眷屬,最後一個美好的童話被打破後,香港彷彿只剩下男女攻防戰式愛情電影,對於台灣《那些年》那樣純純的愛,似乎永無可能在這片土地栽種出來。
新晉導演葉曦深明此點,亦都知道它在本地市場的潛力,竭力地拍出真正屬於我們的愛情片,便是其首部作品《初戀日記:賤男蜜擾》的挑戰,「我們都市生活太辛苦太死板,居住環境已經很擠逼,不及台灣那樣風光明媚,但我覺得,在這個空間有屬於這個空間的浪漫。」
攝影:黃國立

九十後葉曦年紀輕輕,談吐應答如流,予人感覺可靠,相信這亦是有人肯斥資給他拍戲的原因之一。(黃國立 攝)

葉曦,現年廿五歲,一個九十後,喝著港產片的奶水長大,滿心到電影圏闖一闖,完成中學會考後趁有時間,便報讀了由蕭若元與金像編劇陳文強開辦編劇班,從此踏上電影人這條艱辛路。

《3D肉蒲團》學起 一步一步慢慢走​

葉曦在班上是最年輕,被問到最難忘是何事,立馬忍不住笑著回應,「起初入到去乜都唔識,自己十八歲都未夠,蕭生講緊《3D肉蒲團》,哈哈…直頭覺得自己未學行先學走。」當然,成人限制級內容不是授課重點,學懂編寫成一個完整長片故事,才是更重要的事,而他亦坦言,這些經歷雖與年齡不相符,無疑的是,真的開了自己的眼界,「第一次學習去駕馭一套九十分鐘長片,慢慢由零到十學起,從一個字寫成一個故事。」

後來,葉曦得以升讀大學,在城大主修創意媒體,他在那段日子,不停拍攝短片、微電影等參加比賽,與其他八、九十後電影人無異,「畢竟創作故事,與用鏡頭表達很不同,須要一個過程磨練,把經驗積累起來。(曾獲過什麼重要的獎嗎?)不算得有,只在些社區性比賽獲過。」但最終,葉曦亦一步一步行出自己的電影路。

上星期,由葉曦個人首次執導、籌備已一年多《初戀日記:賤男蜜擾》終於上映,該片邀得王敏奕、馬志威、杜小喬、貝依霖等年輕演員主演,主題更是本地近年來鮮有青春校園電影。

由馬志威飾演的張子豪,的確如導演葉曦所說,是個不拆不扣的賤男。

青春校園作為一種愛情片

2011年《那些年》上映後,橫掃本地票房,陳妍希頓變年輕人的女神,連導演九把刀也被奉上神檯。很多人詫異為什麼香港沒有這類型的電影,包括葉曦,他說:「我們很想拍出青春愛情片,但永遠都無可能好似台灣《那些年》嗰種感覺咁純。我發覺,因為香港土壤太過現實,香港人根本無過種純愛,你都說服唔到自己,香港電影有這種純愛。」

再加上,多年來攻防戰愛情電影的薰陶,使到男女關係總是摻雜過多思慮,所以,當《初》要挑戰青春愛情片,葉曦特地安排男主角賤賤哋,表面上是對「大笨蛋」柯景騰(柯震東 飾)的緩衝,實際正如他說,「咁先似係香港仔,壞壞地先似我哋個style。」

除了改變角色人物性格外,葉曦更注意到在細節上處理,「情感係世界性,人的關係是大同,大家都有類似情感經歷,只是通過不同方式去表達,作為一個九十後,我們日夜相對的是電話、電腦,明明當面可以講,但偏要發訊息,又加個表情咁,這是屬於我們的浪漫。」而在《初》中特意加入手機訊息、MSN、直到Whatsapp的CG特技,葉曦解釋其實這是特地請他人做的,目的是營造出電影質感。

若說《初》是代表著香港九十後一代人的校園回憶,其實一點也不為過,起碼營造細節上用心可見。

「一定有屬於我們的浪漫」

《初》與過往《阿郎的故事》不同,那種大時代大背景的愛情故事,距離年輕人越來越遠,他們從細節去看感情這回事,葉曦深信依靠一些小情小趣,定能喚醒九十後的那些年。而被問到有人指香港現時已不適合談戀愛,葉曦仍樂觀總結道,「我們都市生活太辛苦太死板,居住環境已經很擠逼,不及台灣那樣風光明媚,每日睇新聞你都好唔開心,人與人之間處於很緊張狀態,身處於香港談戀愛的確很難,但我覺得,在這個空間有屬於這個空間的浪漫,例如話,網路世界就是我們創造出來的空間,無論是網路潮語,抑或其他種種,都令很多年輕人自得其樂,所以在此一定找到屬於我們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