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FB改名拓元宇宙 分析︰短期未必做到 「賣住夢想」先

撰文:許世豪
出版:更新:

Facebook宣布改名「Meta」,表明未來將集中佈局「元宇宙(Metaverse)」,預告明年斥資100億美元構建所需技術,目標是覆蓋10億人。

不過有專家指出,現時「元宇宙」配套技術未成熟,現時提出相關概念屬「太早」,惟面對自身業務陷入困難,公司需提出新元素去吸引投資者,「市場冇咩大題材去炒,呢個題材的確吸引。」

Facebook於「Facebook Connect 2021」宣布大力發展「元宇宙」,並正式改名為「Meta」,以反映公司對「元宇宙」的重視;股票代碼亦從「FB」改為「MVRS」,12月1日開始生效,換句話說,以後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均屬 Meta旗下。

Facebook創辦人Zuckerberg表示,新公司名稱取自希臘文Meta,帶有超越的意思。他認為現時正處於互聯網的下一個開端,亦是公司的新篇章,下一個平台令用戶更加身臨其境,於實體化互聯網中體驗,而非僅僅「看著它」。

Zuckerberg於社交平台,貼出自己與公司新LOGO的照片。(網上圖片)

冀「元宇宙」將覆蓋10億人

他又表示明年將斥資約100億美元開發構建元宇宙所需技術,希望未來十年「元宇宙」將覆蓋10億人,及為數百萬創作者及開發者提供就業機會。

其實早在Facebook改名前,微軟、Nvidia、Google及VISA等亦已宣布大舉搶攻「元宇宙」。所謂「元宇宙」,是結合目前科技各領域的技術,包括VR(虛擬實境)與AR(擴增實境)、AI(人工智能)、雲端、5G、6G及Blockchain(區塊鏈)等。

現時VR技術大多數應用於遊戲上,惟「元宇宙」的虛擬世界可應用於任何實際場景,例工作、和朋友相聚、看演唱會、電影,甚至只是在普通逛一逛亦可,而大部分人於「元宇宙」內,都有一個代表自己的3D化身,由過去僅坐在電腦前上網,變成通過使用穿戴式裝置進入「元宇宙」,連接著各式各樣環境的一個虛擬世界,即如電影《一級玩家》的情節。

+6

整合旗下社交平台至「虛擬實境」

換言之,按照Zuckerberg的設想,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的社交體驗將進一步從虛擬平面擴展到虛擬實境。過去幾年,公司加大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推出一系列 Portal 視頻通話設備、Ray-Ban Stories 眼鏡等,並推出各種版本的 Oculus 虛擬現實耳機。

Facebook亦於8月亦推出遠程協作辦公平台「Horizon Workrooms」。易方資本投資總監王華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出,無可否認「元宇宙」是未來大方向,特別是於遊戲體驗及辦公室開會,但短期內未必做到,「一開始有副眼鏡戴下、有啲遊戲玩下實做到,但唔會好吸引。」

王華認為現時提「元宇宙」概念似乎有點早,部分技術需要提升。(資料圖片)

三大逆風 Facebook重注「元宇宙」

他又指,部分技術亦需同步提升,如在VR內的遊戲控制(game stick controller),是否真正做到用手指控制,以及配戴裝置是否舒適,以免影響於「元宇宙」內的體驗。

既然技術仍有提升的空間,為何要在今天提出改名,大肆宣揚進軍「元宇宙」?王華笑言,今次決定似乎是反映本身業務增長方面沒有令人興奮的地方,現時提「元宇宙」概念有點早,但「反正市場唔係好識判斷」,暫時「賣住夢想」先,「市場冇咩大題材去炒,呢個題材的確好吸引。」

圖為2021年10月28日,Facebook總部公開新的標誌。(AP)

一、蘋果私隱政策限制增長

王華的說法不無道理,的確近日Facebook面對不少困境。首先是早前公布的第三季業績,盈利及收入均有增長,惟公司明言蘋果公司新的iOS私隱政策,限制應用程式收集用戶數據,令廣告銷售增長放緩。

二、使用者斷層 流失年輕用家

另外,第三季Facebook每月活躍用戶為29.1億個,按年增長6%,惟低於分析師的預期。早前《彭博》引述一名Facebook內部研究員指出,該社交平台於青少年和年輕人中愈來愈不受歡迎。

報道指美國青少年在 Facebook 上所花費的時間按年下降16%;美國年輕人在社交網絡上花費的時間也減少了 5%。新的青少年註冊人數正在下降,註冊的青少年越來越少,許多新的青少年帳戶是重複的,而不是唯一的新用戶。

三、「吹哨人」揭內幕 引發品牌重塑

Facebook 前員工弗朗西斯·豪根(Frances Haugen)早前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至少8項投訴有關Facebook 的投訴,以及將一批「臉書檔案」(Facebook Files)交予傳媒,指控Facebook 置商業增長於公眾安全之前,明知旗下 Instagram 對少年有害卻置若罔聞;對知名或政治人物有與別不同的待遇,如對其發表內容不作任何管理;以及知道其平台被用來傳播仇恨、暴力和錯誤訊息,而且該公司試圖隱藏這些證據等。

Facebook 回應指「不同意其證詞對許多問題的描述」。美國參議院已召開聽證會,若相關指控屬實,相信Facebook 需要出手「拆彈」,甚至被投資者或用家集體訴訟,《CNBC》更形容,正是一系列報道引發Facebook 進行品牌重塑。

詳細報道:Facebook吹哨者「大踢爆」 揭公司為賺錢「放任假資訊流竄」

▼▼▼部分PS VR著名遊戲▼▼▼

+7

除了上述三點之外,Facebook亦要面對市場競爭,如Snapchat、tiktok等對手;多國亦提出反壟斷訴訟,以及用戶數據安全問題等仍待解決,目前去看,公司的確急需尋找新增長點。

投資者又應否「提早部署」相關概念股?王華笑言,「呢個夢想隨大市上落,有好高風險......依家美股估值高,要講啲太空、火星、第二維度宇宙等等,先刺激到投資者繼續瘋狂;大市好,大家願意承受更高風險咪買,市況唔好就會跌得好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