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垃圾成災 「隨身五寶」保平安|陳仕娜

撰文:陳仕娜
出版:更新:

外賣風氣盛行,飯盒、咖啡杯、手搖飲料杯儼如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製造了大量的塑膠垃圾。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塑膠污染的解決方案是去年的焦點所在,全世界每年製造了4億噸塑膠垃圾,當中僅只不足一成被回收。而人均塑膠垃圾製造大國的頭三名是美國(每人每年130公斤)、英國(每人每年98.7公斤)、南韓(每人每年88.1公斤)。前年香港人均每日固體廢物棄置量約為1.51公斤,其中廢塑膠約佔兩成,即一年分分鐘也超過一百公斤,升势令人擔憂。

樽裝飲品製造大量塑膠廢料

一些數字鋪陳出驚人的污染景象。全球四大飲料製造商,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和聯合利華,每年在六個發展中國家製造超過50萬噸的塑膠污染,每天足以覆蓋83個足球場。

除了塑膠垃圾即將淹沒我們,從小玩具、家電到3C的電子垃圾亦是計時炸彈。2022年全球電子廢棄物總量屢創新高,多達6,200萬噸,僅22%有妥善回收,這些電子廢棄物可能含汞或鉛等有毒物質。隨意掩埋、棄置或燃燒將污染環境、危害健康。2030年電子廢棄物預計將增至8,200萬噸,前景堪虞。

5月27日,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到立法會出席垃圾徵費相關的聯席會議,卓永興首先發言,宣布暫緩垃圾徵費在8月1日實施。會後兩人見記者,謝展寰被問是否要問責下台,他未有回應;而卓永興則代答指謝展寰盡心盡力,政府仍支持他的工作及做法。(黃浩謙攝)

廢物產生量遠高於回收量

聯合國科學家巴德說:「電子垃圾產生量的增速,是回收增長量的5倍,依此趨勢,在對抗電子垃圾的戰爭中,人類就是輸了。」而且每年約8億公斤的二手電子商品,猶如垃圾海嘯般,由富裕國家衝向發展中國家,造成嚴重的環境傷害。

這些污染的警號離我們並不遙遠。一場擾攘多年的垃圾徵費拉据戰,港府決定𠍾旗息鼓,無限期擱置。這種軟弱無力的舉措,令環保意識冷感的香港人對垃圾回收更加拒諸千里。

何不參考一下瑞士回收塑膠垃圾的做法,民眾丟棄可資源回收的物品時,是不需要付費的。當地超市裡都設有回收站,由銷售該商品的店舖,負起回收的責任,民眾習慣於下次購物時,將可回收的塑膠物、電池、燈管、濾芯等一併帶返店內回收。這樣的便民服務,成就了瑞士的高回收率。目前全國約 有5.3 萬個R-PET寶特瓶回收站,回收率高達 82%。

若市民自備餐具,至少可減少五件塑膠。(鄭子峰攝)

對於一般市民而言,最好的支持就是力行「隨身五寶」,包括餐盒、餐具、水壺、環保袋及手帕。盡量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塑膠或紙製品,另一種是無痕,不留下任何痕跡(垃圾),而更根本的做法是從源頭改變觀念和習慣,去掉非必要的消費。跨國集團更要出手 ,企業端在包裝物品時,朝向「少塑」、「可分解」方向努力,才能起到立竿見影之效。

【財經專欄】來一杯莫卡陳仕娜

簡介:由傳媒人到企業傳訊,遊走於媒體、地產、金融及醫療行業,飽覽世事更迭,藉文字透徹人心,嘻哈笑談中,亦望讀者有所得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

另外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