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溫諾娜】葉言都式科幻小說 地名情節皆是影射台灣歷史?!

撰文:撐場來稿
出版:更新:

覺得政治歷史又悶又無聊?你是否閱讀過科幻小說結合歷史長河的小說?葉言都先生所著的小說教你從此細閱政治歷史不再沉悶!

【文章原刊於01撐場,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更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作者葉言都先生是台灣中文科幻小說作家,也是大學歷史系的講師。喜愛歷史的他多在故事中加上反映現實的背景,貼近當時的國家情況之餘又帶有普遍性,讓讀者在閱讀虛構故事的同時亦有一種熟悉感,因此他的作品被稱為「最不科幻的科幻小說」。

《我愛溫諾娜》初刊出是在1985年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後來更獲「七十四年時報文學獎科幻小說獎」。故事講述了布龍島與加西亞的一場氣象戰:布龍島因害怕對岸的加西亞利用大量貧窮國民橫越永豐海峽,進攻本土,便展開「維納斯計劃」,製造人造颱風以破解這場戰爭。故事中,情報人員邱瑞揚力邀他的好友──氣象局主任吳盛嘉加入「維納斯計劃」,吳盛嘉雖感不情願,但仍無可奈何地把計劃完成。計劃由策劃到實行,甚至執行人員的心理都透過細膩的故事情節表達得非常清晰,並帶有背後的意義。

自然災害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將人類世界摧毀。(《超強颱風》電影劇照)

《我愛溫諾娜》的地理設定雖屬虛構,但其實與現實的海峽兩岸非常相似,且與其歷史背景息息相關,例如故事中提到布龍島、加西亞以及永豐海峽的環境:「我們面積三萬平方公里多一點,人口不到五百萬,永豐海峽平均寬一百五十公里,小船十個小時可以橫渡……」、「再把加西亞的窮人送上船,然後一聲令下,幾千幾萬條載滿加西亞饑民的船同時向這邊開過來……」

一個虛弱到站不起來的饑民緩緩地爬向避難所,全身瘦到皮包骨。(公共領域圖片)

台灣的面積也只是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和布龍島相差不遠,而台灣海峽的平均寬度則和永豐海峽一模一樣。而且「小船十個小時可以橫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若從基隆港坐船到中國福州旁的馬祖列島,也剛好是十小時的船程──其實馬祖列島在八零年代解嚴前,一直處於戰爭威脅之中,台灣家庭都非常害怕自己的兒子會被分派到馬祖當兵,因此這對當時的台灣居民特別深刻且有熟悉感。因此布龍島可以理解為台灣,而永豐海峽也就是台灣海峽。

曾經的戰地馬祖列島擁有藍眼淚等的著名景點,現淪為堆積海洋垃圾的地方。(資料圖片)

當時八十年代的台灣較富裕,國民政府不斷向人民傳播反共思維,並視中國人民為貧民,因此在故事中影射中國大陸的加西亞人民也被形容為「貧窮」、「饑民」。而「加西亞」剛好是五十年代菲律賓總統的名稱,但台灣與菲律賓卻在75年斷交。這不禁使人聯想──是否在暗示當時美國與台灣斷交的情況呢?這些設定均引起讀者對當時歷史背景的種種聯想,可見葉言都先生在故事的地理設定方面是處理得多麼的巧妙。

沒錯,創作出這樣的設定無疑是歷史背景使然──當時台灣和中國大陸正處於兩岸對峙局面。台灣自1954年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得美國協防,才開始穩定發展。可是,1979年美國與中國建交並與台灣斷交,雖仍有「台灣關係法」「保護」台灣,但中國從未宣佈放棄武力犯台,戰爭彷彿一觸即發,這引起了經濟剛上軌道的台灣國民的恐慌。相信作者也是希望透過《我愛溫諾娜》抒發對當時國家狀態的焦慮,並希望在這個虛構的世界裏以科技尋找解決辦法,消除這個一觸即發的危機。

生物基因技術的濫用引發的人類災難的故事,由韋·史密夫飾演主角前軍方病毒學家。(《魔間傳奇》電影劇照)

《我愛溫諾娜》除了反映歷史背景,更帶出了不少引人深思的問題:如對科技的濫用、政治力的滲透、幸福的定義等,非常值得一看。

內容提供:煩老師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我愛溫諾娜〉:從科幻小說看台灣八十年代政治背景」​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