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7項雨水工程防洪 議員憂工程難度 能否避500年一遇暴雨

撰文:梁祖兒
出版:更新:

渠務署將就未來7項興建蓄水池和雨水渠工程向立法會申請95億元的撥款,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林筱魯今日(29日)表示,由於工程全在建成區,要覓適當地點興建工程頗有難度,需要暫時犧牲休憩用地用以施工。

他認為,防洪的雨水疏導方面,就算有蓄洪池和雨水渠都未必可抵禦「500年一遇」大暴雨,因此智慧城市系統尤為重要,他建議渠務署設網頁和手機應用程式,透過水浸預警系統和通報機制,實時向市民提供水浸和交通資訊,讓市民可更好地預先考慮出門問題。

7項雨水改善工程 合共提供逾20萬立方米蓄洪容量

渠務署日前表示,將在7區進行雨水改善工程,當中包括在黃大仙摩士公園、沙田公園、旺角石硤尾公園、大埔舊墟遊樂場等地點興建蓄水池,東區的柴灣、鰂魚涌等則會建雨水渠,預期興建時間為5年,屆時將為香港提供多20萬立方米的蓄洪池容量。渠務署已就7項工程招標,預計向立法會申請95億元的工程撥款。

工程全在建成區料有難度 要利用休憩用地才有施工空間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林筱魯在港台《千禧年代》節目中表示,議員幾一致支持要盡快興建,但認為這些工程項目有難度,因以往的蓄洪池興建計劃多在北部如元朗的新界區,而現時這7項工程全在建成區,要覓得合適位置興建不容易,難免要利用休憩用地才有施工空間,因此這些蓄水池興建工程多在公園和遊樂場。

+3

蓄洪池和雨水渠未必可避「500年一遇暴雨」的水浸

以往的暴雨,柴灣是其中的水浸黑點,但渠務署的雨水改善工程只有為東區興建雨水渠,但就沒有蓄洪池,林筱魯認為這對減少水浸只可提供有限度的幫助;他指渠務署使用「2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雖然標準會不斷更新,但在現時的極端天氣下,隨時會有「500年一遇」的大暴雨,就算有蓄洪池或雨水渠都未必可完全避免水浸。

建議渠務署整合水浸預警系統和通報機制 實時通知市民

他認為,「極端天氣冇得估」,除了雨水疏導和蓄洪措施外,智慧城市管理系統亦十分重要,他指出渠務署近年研發了水文資訊系統,同時監測水浸的工具都愈多和先進,但卻未有實時通報系統可通知市民地區水浸資訊,「過往幾次市民都唔知水浸監測結果」,因此他覺現時的水浸通報機制協調不足和不整全,建議渠務署可設全面的網頁和手機應用程式,内有水浸預警系統和通報機制,讓市民可在出門前便得知不同區的路面水浸情況、交通情況等。

林筱魯認為,除了預防水浸的措施外,在暴雨期間的實時水浸預警系統和通報機制同樣重要。(資料圖片/黃浩謙攝)

在去年9月的「500年一遇」特大暴雨中,黃大仙區是水浸重災區,黃大仙中心北館商場的店舖更被洪水淹蓋,黃大仙區議員黎榮浩在《千禧年代》中指出,在去年的特大暴雨中,留意到商場中水浸的黃泥水,因此黃大仙區議會在今年3月已提出多項短、中、長期措施,如要求地盤承辦商妥善處理工地內的泥水及建築廢料、進行恆常斜坡鞏固及改善工程,以防大量泥沙沖入渠口堵塞溝渠等,他有信心這些措施可抵抗雨季。

▼2023年9月9日 黃大仙中心北館水浸後滿目瘡痍▼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