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初創研電動車智慧充電技術 在港推廣受阻重重
「Smart City(智慧城市)?」智慧充電公司西尼克斯(Xinics)行政總裁許恊祥(Ivan)開玩笑道,「香港是『薯麥』City!」三年前,他和韓述(Shawn)合夥創立企業,冀以「智慧充電」的數碼經濟形式,破除電動車充電位建設的痛點,助力電動車普及化。產品推出伊始,便受到市場熱烈歡迎,陸續在北京、深圳等市落地推行;然而,公司雖然也於一年前成功入駐香港科學園,卻未見在香港大展拳腳。
特區政府早前公布《智慧城市藍圖2.0》和《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具備「智慧」和「電動車」兩大特色的Xinics本應在香港乘風而起,結果卻是水土不服、推廣停滯,Ivan才會無奈感嘆「薯麥City」。了解Xinics的經歷,便可一窺在香港發展智慧城市和培育科創的瓶頸所在。
雲平台加持充電樁 泊車位變智慧
「為什麼電話周圍都可以充電,但電動車不可以?因為電話的充電好便宜、好簡單。但電動車就不同,因為沒有人願意分享電源。」Ivan介紹,其公司研發的充電樁旁邊設有二維碼,想充電的車主掃碼後即可進入Xinics的應用平台,向樁主支付費用後,智能插座即會開始供電。「樁主可按時間或電量計費,比如一分鐘八仙,使用者揀30分鐘這樣。樁主只需六、七個月就可回本。」Ivan形容此為「三贏」,「樁主既能方便自己充電,同時能盈利,分享電源亦方便其他車主,更能增加公用電站的數目,從而推動社會電動車的普及。」
Xinics不止面向個人電動車車主,亦向屋苑、企業、商戶提供智能充電網絡搭建服務。Ivan分享了有關技術如何「活化」海南省某租車店客戶資源的經驗—
租車店有約50部電動車,原先只有兩個快速充電樁,雖能半小時充滿一輛車,但充完50輛需要整整兩日,皆因要靠人力將滿電的車輛挪出。「只是將車移位就浪費了兩個人手,更不用計那些充電的時間成本。」租車店用了Xinics的技術後,將一個充電樁分為52個智能充電插座,50輛車可智能排隊充電,「最高支持20輛車同時充電,而第一輛車充滿後,第21輛車就可以自動開始充電。」Ivan說,「只需要一個人晚上『啪啪啪』將電掣全部打開,一個晚上可將車全部充滿。」他比較,快速充電樁需十幾萬元,而新方案的50餘個慢充插座只需幾萬元,更節省了人力成本和延長電動車的電池壽命。
Ivan表示,智能電動車充電平台很適合於屋苑推廣。現時,在屋苑建設可充電泊車位的「痛點」,在於小部份電動車車主與其他屋苑住戶利益訴求不同,而Xinics的智能充電平台則通過收費定價解決了屋苑住戶間的「利益問題」,「如果100個人住在屋苑,只有五個人開電動車,那剩下的95個人一定不會同意在停車場裝電掣,因為會增加公攤費用。但如果有個平台計費,那五個車主為了充電絕對願意承擔這筆費用。這筆收入可用於公共設施維護,那剩下的95個人自然樂意。」
除此之外,智能插座還可以實時顯示車位空閒情況,實時監測充電情況,為住戶、長租和短租車主提供差別收費、社區優惠廣告投放、大數據分析等。充電位「智慧化」的核心在於Xinics在插座中加入了「晶片計量電錶」,再運用物聯網技術實時上載數據。每個停車位僅用幾百元,即可把舊式停車場升級為「智慧停車場」。
有心培育人才 助港青開闊眼界
雖然首席技術官Shawn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出身,目前亦身處內地,但目前公司的程式設計師團隊絕大多數是港人。記者十分意外,因不少開發應用程式、數碼平台的香港初創企業都會在內地分設程式開發部門,以減低開發成本。記者不解地問,既然技術負責人都在內地,公司何必「大費周章」在港請人?
「全部程式員都請港人,成本確實是貴的。」Ivan解釋他的「良苦用心」:「但我希望給香港『後生仔』一些機會,讓他們的眼光放長遠些,看見外面世界好多事情正在發生。」Ivan曾叫員工幫忙在網上訂購硬件設備,用以測試程式,但在亞馬遜(Amazon)和Ebay等平台都找不到,他便向員工示範如何「淘寶」,結果不消一個小時就找到約十個設備,「一按那個『藍色公仔』的掣,內地的客服即刻可以答我。如果去Ebay那些網站,可能時差問題,第二日才有回覆。」他說,時間也是經營成本,當然需要選擇最方便、快捷的平台去做,「你限制在小小平台裏面找,那你『蝕底』好多。一日賺十元和一年賺十元,差幾遠?」
公司目前有五、六個正職程式員,亦有十幾個兼職實習的學生;工作模式則是由Shawn通過Zoom、微信去指導他們做開發。「好多大學畢業生剛出來工作,會寫program,但到了實戰就不會做了。有前輩帶着他,又願意學的話,容易上手好多。」Ivan很自豪,因為香港程式員團隊做了很多代碼工作,包括開發平台的前端、後端,以及軟硬件之間的跳轉。
不過,公司依然停留在招聘程式員和市場推廣的階段,「真的是貴,而且很難招。」Ivan坦言,在香港做科技創業並非易事,「每一樣都是成本,而且還不『便宜』。」除了科學園提供的辦公場地和部份僱傭補貼外,需靠個人積蓄補貼,「如果說創業有什麼困難,就是收入真的比以前少了很多。」他擔任市場營銷工作多年,有一定財力,但依然感到壓力很大,「內地成本真的很低,假如在村裏住,可能一個月就花幾百元。在香港,吃個壽司就沒了幾百元。」他認為,香港的青年畢業後除非家庭富裕、有支持,否則都不會輕易選擇創業,「出去找工作,起碼自己可以生存到先。」
內地展會受歡迎 回港推廣遇瓶頸
公司前年剛成立時,Ivan和Shawn在北京的汽車展會上申請了一個攤位「試水」。彼時,公司仍未研發出成熟的產品,只擺出智慧充電的「概念」原型,已經很受內地商戶歡迎:「我們擺了幾日,好多人來詢問我們產品的價格、模式、特點,好多參展商聽完都對我們的產品『讚不絕口』。」而當下,Xinics已經在北京、海南、深圳、無錫等城市成功落地推廣,為醫院、工廠、租車店提供智能充電服務。
「電動車革命」是潮流所趨,充電問題更是箇中關鍵,事實上,香港的電動車充電位缺口也十分大。目前香港有1.8萬輛電動車,卻只有4,500個充電位。近期,政府公布了《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定下目標要在2025年建設15.5萬個充電設施。香港的電動車充電市場需求看似極大,但Xinicis的產品推廣卻難言順利。
首先,幾大地產發展商、領展和房委會手握商業停車場資源,初創公司「人微言輕」,難有議價能力,在推廣時較為被動。以領展為例,領展管理多個停車場,但僅提供86個電動車充電位,比率為0.15%。被問及是否考慮與領展合作,為其停車場提供「智慧升級」方案,Ivan無奈苦笑:「『領展』就真是難一些。」他解釋,客戶曾與領展有過合作,提及「入場」的規定繁複:「電線由哪裏去哪裏,轉角位怎麼佈置,全都要他們的approval(批准),那整體落地推行會更複雜,時間亦更長。」Ivan表示,目前主要拓展屋苑的客戶,希望在政府的「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推行後,智能充電產品的推廣會容易些。
其次,作為初創公司的Xinics品牌知名度不高,難與大企業競爭。例如,中電、港燈兩家電力港企亦有售賣電動車充電樁,「它們根本不需要promotion(推廣),因為人人都要收電費單,他們在電費單上加一句話,例如裝電樁免除首月使用費,那他們基本上『贏晒』啦!」Ivan無奈感嘆,疫下幾乎沒了展覽會,而政府亦沒有協助連結資源,推廣產品時屢屢碰壁。例如,Ivan曾試過聯絡香港的「咪錶」公司,冀合作做「智慧電錶」,簡化現時的收費程序:「原來這個行業只有幾間公司在做,但他們都費事理你。我發了電郵過去都沒有回覆,可能好多產品他們未必接受到。」
最後,香港的「山頭主義」嚴重,資源和數據很難做到「互聯互通」,而Xinicis這類主打「智慧」概念的數碼平台只能「夾縫求生」。以「智慧泊車」為例,深圳的道路上有電子顯示牌,即時顯示附近幾間商場的泊車位情況,Ivan表示,只需在充電位加個傳感器,就可達到這個效果,但這在香港幾乎不可能成事:「大商場只願意用一個App顯示集團旗下所有商場的停車場空位,消費者停車可以去我的商場消費、飲食,App又怎會顯示附近其他商場的空餘位置?你要看附近其他商場,就要下載其他App。」
「何謂『智慧』?靠的就是大數據!」Ivan感嘆,商界因利益而保護這自己所搜集的數據,若政府不去打破壁壘,智慧城市很難「成事」,而科技初創亦沒有空間生長:「如果不是政府主導,而是商家控制和市場調節,那真的很難實現。大商家根本沒誘因和小商家合作。(大商家)不如等你經營不下去,『食埋你』。」
但Ivan亦相對樂觀,相信香港依然有營商優勢,容易進入東南亞等國際市場,而設計、推廣等方式亦較內地先進。「就算做不了香港市場,在內地做電單車充電都可以『維生』。」他說道,雖然手握不少內地資源,他卻在港創業、推廣產品,皆因想為社會做貢獻:「我自己作為一個香港人,好希望可以幫助香港推動電動車的發展。」
上文節錄自第264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10日)《港企研電動車智慧充電技術在內地受捧 好馬在港難遇伯樂?》。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