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牛皮癬?超聲波助診斷牛皮癬關節炎 及早治療改善生活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牛皮癬,又稱銀屑病,患者身體不同部位出現紅疹,經常被誤解為具傳染性而遭歧視。其實銀屑病由自體免疫系統失調引起,患者皮膚更新周期比一般人快,增新的皮膚細胞形成紅腫斑塊,並被銀白色皮屑所覆蓋,導致外觀受到影響。然而,患者體內免疫細胞不只攻擊皮膚,也有機會攻擊關節以致銀屑病關節炎,若延誤治療,會造成無法逆轉的關節受損。風濕科專科醫生陳珮珊表示,一部分銀屑病關節炎患者會先出現皮膚症狀,及早發現及治療,有效減少對生活的影響、降低併發症出現的機會。而隨著醫學的進步,銀屑病關節炎的新型診斷與治療方法有助醫生更掌握患者情況,並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令患者的生活回復正常。
攝影:歐家樂

銀屑病關節炎易被忽視 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銀屑病發病的高峰期為20至30歲,或50歲以上,患者皮膚出現類似癬的紅疹及鱗屑,常見於手踭、頭皮、耳後等位置,指甲亦會出現坑紋、厚化或變形等情況,常被人誤會患上灰甲。陳醫生指,約60%銀屑病關節炎患者會先出現銀屑病病徵;另有20%同時出現關節炎與銀屑病;餘下20%病人初期只有關節炎沒有銀屑病徵狀。所以,當病人被診斷患有銀屑病時,需注意有否出現關節問題。而一般風濕科專科醫生於處理關節痛求診時,亦會特別留意病人病史及檢查其皮膚,留意是否患有銀屑病。

手指和腳趾腫脹、腰背痛等關節問題,有可能反映病人患上銀屑病關節炎。

不過,銀屑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誤診,令患者往往未能得到及時的醫治。陳醫生分享,一位20多歲的銀屑病關節炎患者被普通科醫生診斷患上皮膚病,處以消炎藥膏,使用後情況未見好轉,手指更開始腫脹,經她診斷後發現患有銀屑病關節炎。「若病人以為只是皮膚問題,令病情隨着時間變差,對關節損害亦愈深,嚴重可導致關節永久變形。」她續指,銀屑病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炎症,容易誘發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增加患上中風、冠心病、腎衰竭等嚴重疾病的危機,絕對不容忽視。

(左)關節炎造成整隻手指腫張,不能正常活動,影響日常生活。(右)一部分銀屑病關節炎患者會先出現皮膚症狀,增新的皮膚細胞形成紅腫斑塊。

超聲波檢查助患者即時了解關節狀態 有助正視病情

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無法靈活活動,出現紅腫、發炎、晨僵等徵狀,與類風濕關節炎相似,常見於手、腳、中軸關節,嚴重會令關節永久變型。除了抽血檢測發炎指數,超聲波檢查亦有助醫生更清晰判斷關節、肌腱發炎與骨頭侵蝕的程度,同時令銀屑病關節炎患者即時了解關節受損狀態,及早察覺病情的嚴重性,有助鼓勵他們及早醫治,減低發生併發症的風險。「未必每位銀屑病關節炎患者也會出現關節腫痛的問題,惟超聲波檢查下發現炎症嚴重。這類患者容易因身體無不適反應而忽略病情的嚴重性,令併發症無聲無息地出現。而超聲波檢查助病人獲得第一手病情資訊,同時令醫生更了解用藥方向。」

超聲波檢查非入侵性而且安全可靠,有助醫生清晰判斷關節發炎與骨頭侵蝕的程度,同時令銀屑病關節炎患者即時了解關節狀態。

配以適當治療 定時跟進有助重拾正常生活

銀屑病關節炎雖然無法斷尾,但近年已有較新的治療方案,明顯有效控制病情,令患者的生活重回正軌。除了傳統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生物製劑與及近年面世的口服標靶藥物「JAK抑制劑」被視為更有效控制病情的新一代藥物,有效紓緩症狀及防止關節繼續受損,一般用藥後2至4星期便會見效。陳醫生鼓勵患者正面看待病情,「銀屑病關節炎就如一般慢性疾病,不妨視為高膽固醇、高血壓,只要及早求醫、定時跟進,與醫生商討有關治療方案,重拾正常生活的目標非遙不可及。」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向醫生查詢。

以上資料由風濕科專科醫生陳珮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