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李下」指避嫌免麻煩 古人為官常以此自誡保清譽|源來係咁
很多時說一個人有嫌疑犯法,會說他有「瓜田李下之嫌」,指他在某個場合做了某些事情,容易被人懷疑在犯罪。其實「瓜田李下」一詞經常用在「遭受質疑」的表述上,但成語的原文故事主人翁其實從沒犯案,只是身處某場合做了一些容易給人聯想的舉止,惹來有有偷瓜摘李的嫌疑。
「瓜田李下」源出漢代文獻,劉向《列女傳》有「經瓜田不躡履,過李園不正冠」一語,而後來在《樂府詩集》曹植〈君子行〉一詩則有更詳細的說明:「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意思就是說君子為人要光明磊落,因此要盡量避開一些會引起別人懷疑的舉止。就好像路經瓜田,如果彎腰去整理鞋子(履),就難免會讓人懷疑是否在借此來掩飾偷瓜?同樣走到李子樹下,如果舉手來整理頭上的帽子,難免會讓人懷是否在借此偷採樹上李子呢?如果我們路經瓜田不整理鞋子,來到李樹下不整理頭上的帽子,自然就不會惹人懷疑。
古人為官者,便常引這句語自我警惕。
例如魏晉南北朝時北魏的袁聿修,歷任朝廷要職,為官清廉,從不接受別人款待。時兗州刺史邢邵跟袁聿修友好,一次袁聿修出差各地考察官員,途經兗州時邢邵派人給這位好友送來白綢一匹。袁便以「瓜田李下,古人所慎,願得此心,不貽厚責」拒絕接收,指出自己今次以公職身份出差,跟平日兩人私交有所不同。
在唐代,唐文宗欲派大臣郭旼當地方官,朝廷內外對此安排議論紛紛。郭旼是太皇太后叔叔,為人謹慎謙厚,才德兼備,作為地方官,本應當之無愧。唐文宗為此不明所以,遂向當時工部侍郎柳公權詣問,柳公權回以「瓜李之嫌,何以戶曉?」,意思指於相互間這種關係,瓜田李下,嫌疑難免,並非每個人都明白知曉,亦無法一一解釋清楚。
「瓜田李下」本意是告訴世人君子當有的舉止行為,做人固要清白,但也必須處處謹慎,避免做一些惹人起疑的事情,以免招受別人對自己的困擾。在古代「瓜田李下」大多時是在工務時才為人引用,指不應讓人覺得以權謀私,尤其為官者對自己德行操守有更嚴謹要求,更常以此句作誡,避嫌保住自己名聲。時至今日,則說某人舉止構成嫌疑時,便會說他有瓜田李下之嫌。
【源來係咁】系列——
【一齊回顧以擅長繪畫人性孤獨、美國畫壇大師 Edward Hopper的作品!】
【中國電影海報設計殿堂級人物黃海,多個作品成為經典,我們一齊重溫當中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