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被取笑身型致思覺失調 女患者用13年痊癒全靠兩大心訣

撰文:麥佩雯
出版:更新:

13年前,思敏正就讀大專時,確診患有思覺失調,「有幻聽,常常聽到辱罵自己的話。有幻覺,出街時會見到個個都望住你;不是心理作用那種,而是真的見到一對對眼睛。」當時她經常情緒失控、不敢外出、晚上又會失眠,「經常夢到自己被跟蹤,驚到喊醒」。
現在回想,思敏認為自己在更早前已開始病發。「高中時在學校受到欺凌,同學取笑我的身型及外表,每人與我相處均保持一米以上距離,好像當我是細菌。而且沒有朋友,因為大家都害怕如果和我做朋友,就會成為下一個被欺凌的對象。那時起我應該已病發,但不自知,直至治療後幻聽幻覺消失了,才知道那些是幻聽幻覺。」

思敏用了13年時間走出校園欺凌及思覺失調陰霾。(麥佩雯攝)

13年時間走出校園欺凌陰霾 以知識及輔導了解自己

思敏今年約30歲,現時有全職工作,說起話來清晰有自信,實在看不出來是思覺失調患者。13年前,家人帶她求醫,陪同她就讀了解情緒病及精神病的課程。她用了13年才走出思覺失調,她侃侃而談病發的成因:「腦部多巴胺分泌過多」。

這13年來,思敏積極嘗試各種治療方法,「我的心態是,不可以輸畀個病」。她主動報讀了解情緒病的課程,從而獲得「思覺失調是因為腦部多巴胺分泌過多」的知識。此外,她又面見心理醫生及社工,了解及面對校園欺凌創傷所誘發的壓力。「我明白不是每個有創傷的人都會變成思覺失調,但於我而言,這是一個誘發點。」

她能夠痊癒,有兩種秘方。據思覺基金昨日發表的調查報告,思覺失調患者如能同時從心理和知識層面了解自己病情,會較願意持續接受治療。

思敏現已能侃侃而談過去。(麥佩雯攝)
全港平均每100人便有2-3人患有思覺失調,每年有約2千個新增個案。
香港精神健康調查

了解自己的兩種心訣:觀察內心+病情知識

思覺基金今日發表調查報告,300名受訪患者中有四成曾自行停藥、四成人介意告訴別人自己患病和需要服藥、三成曾向親友謊稱自己服用的藥物不是用來治療精神病、兩成對自己服用精神科藥物感到羞恥。

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表示,這顯示不少患者對藥物的態度負面;而患者若抗拒治療及停藥,會很容易復發、妨礙康復。

調查同時顯示,患者如能同時了解自己內心和吸收相關病情知識,對待治療的態度及行為較正面。「如果只從知識層面理解病情,提及『腦部』、『遺傳』等詞匯時,易產生『不可改變』的印象,反可能增加歧視。如果只從心理層面理解病情,會覺得病發只是外界壓力問題,不認知自己的腦分泌確實出現異常、從而可能會不準時服藥。」他認為這理論也適用於其他精神疾病,而非只限於思覺失調。

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麥佩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