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迸發新創意 如何把在家工作變成舒適常態?

撰文:若山
出版:更新:

「每個時代都需要屬於他們自己的形式,一個新世界。」曾任德國包浩斯學校校長的瑞士籍建築師漢斯.邁耶(Hannes Meyer)說。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提醒了我們生活中的各種需要—那是在這個時代裏被忽略的、被按下不表的需要。
因着傳染病人傳人的特質,人的行為和活動模式跟日常不再相同。人們對社交距離和空間設計有了新的領悟和感受,並由此𧗠生出對價值觀、生活方式乃至文化習性的重塑。
我們開始詢問和計量,需要怎樣的家、工作間,以及公共空間?建築師們為新的社會形態作出相應的新方向和方案,影響未來的建築概念。

家居空間:流動的心靈小屋,隱蔽的靜思角落

新冠疫情令全球的上班族開展了「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模式。有科學家和商業管理專業人士皆預測,在疫情過後,這種模式將會持續,變成都市人的工作常態。

除了工作和起居混合,未來的住宅設計將加上一個核心:長遠對應居住者的精神健康,以及減低病菌侵擾的設計策略。

英國建築師、設計顧問和作家Michelle Ogundehin指出,當開放式住宅能夠增進家人或同屋住戶之間的溝通和能見度,躲藏靜思的角落不再受重視,私隱也被削弱。這其實本是人的基本需要,Ogundehin認為,未來可參考無特定家具、多用途、以活動趟門靈活開闢私人空間的日式住宅。她指,未來單位未必需要變為完全的分房式,然而,「退修的空間」(retreat space)將會是家居設計的關鍵。「這對新世紀的精神健康至為重要,尤其是久而未退的疫情,令家人二十四小時共處。」

工作空間:融合科技和自然,混合玩樂和工作

經歷了全面的自我隔離和遙距家居工作,當都市人返回辦公室,將會對「工作間」有嶄新的認識和需要。

這次疫情令我們重新發現工作和娛樂完全分家、每天到公司上班,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而且,對打工族來說,這種割裂是否最接近都市人的考量和需要、最能保持精神健康?

辦公室空間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是,高科技與天然合一—高科技既加速全面自動化、增加無觸式的設備,以減少病菌傳播;同時,跟自然接合、加強空氣流動、增加綠化區,亦可節省能源。

在家居例子上,芬蘭建築團隊Studio Puisto在疫情期間為家具品牌Made by Choice設計了名為「Space of Mind」的小屋。那是拆件可攜、木製、裝嵌式的「櫃子」(compact cabin),是一個輕巧而堅固、容易運輸、旨在「可以在任何地方建造的屋子」。辦公室則有土耳其建築團隊Salon Alper Derinbogaz則把伊斯坦堡伊爾迪兹科技大學(Yıldız Technical University)的辦公大樓建成一層樓高的雲狀橫向建築。有關這兩個建築的改造詳情,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節錄自第24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30日)《疫下迸發新創意 建築師玩轉空間》,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施政報告》有心無力 339位「AO黨」該擔何責?

獨家專訪「金融沙皇」任志剛: 貨幣創造功能不應落在商業機構中

專訪港大新晉經濟學教授鄧希煒 赴美廿年初回流 寄望香港「再工業化」

劉鶴高調提「零容忍」 中國金融改革必動真格

疫情持續擾亂糧食供應鏈 復興本土農業提上日程

中國航天史上最具挑戰的月球探測任務 嫦娥五號升空:載人登月的超前預演

疫下迸發新創意 建築師玩轉空間

拍賣上線 槌聲不絕 世局動盪下之藝術巿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