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簽中美《科技合作協定》 拜登卸任前為中美關係注入積極因素
臨近下台,拜登一方面拼命鞏固自己的政治遺產,為烏克蘭加速提供各類武器和資金援助,允許烏克蘭可以用美國援助的導彈系統打擊俄羅斯縱深目標,提供反步兵地雷,對俄羅斯最後幾家金融機構進行制裁等等。
在台灣問題上,也連續幾次對台售武,想通過為台軍賦能的辦法維持兩岸分治局面,介入中國內政,遏制中國統一進程,一副「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的架勢,活脱脱一個法王路易十五轉世。
不過與此同時,因為拜登是個傳統冷戰老手,國際博弈戰略以遏制和均勢為主,是想通過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辦法維持住美國的霸權優勢,維持二戰後格局,所以其對中國儘管遂行競爭打壓,也有希望合作的一面,並不想和中國完全脱鈎。
就是在這種戰略思維主導下,拜登政府頂住了國內主張對華強硬的極端鷹派的壓力,於12月13日和中國簽署了一項議定書,商定修改兩國政府的《科技合作協定》(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eement,STA),並將該協定效期延長五年。
拜登政府的一位官員表示,經修改的協定排除了「新興或關鍵技術」,已由兩國代表在北京簽署,生效日追溯至2024年8月27日,為期五年。美國國務院一位高階官員向記者團表示,新的協定限縮了先前協定中的合作範圍,並加入了「護欄」,以確保「互惠、透明和開放」。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二月也曾向媒體表示,中美兩國的科技交流合作「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協定,對維持中美關係特別是雙邊科技交流的底層,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該協定最初是在1979年由時任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與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簽署,旨在促進農業、能源、太空、健康、環境、地球科學、工程以及教育與學術交流等領域的合作。協定促成了兩國學者,科學家,專家和學生的交換項目,科學技術的訊息分享,以及共同學術會議,課程和講座等。
當時的背景是在冷戰後期,蘇聯的不斷擴張嚴重威脅到中國的國家安全與美國的戰略利益,雙方都有遏制蘇聯擴張的戰略需要,雙邊關係當時接近於準盟友狀態。在此背景下,美國意圖通過科技合作與交流加深與中國關係,中國也希望通過協定促進技術研發並增強技術專利積累,兩國因此在1979年達成科學技術合作協定。
《科技合作協定》自簽署以來,大約每五年續簽一次。 2023年8月則延期六個月,至2024年2月再延六個月。在協定效期兩度暫時延長之際,美國部分國會議員對這份協定進行了嚴格審視,他們認為中國曾利用該協定增強了自身的科技能力,同時實現針對美國的軍事目標,兩黨強硬派因此主張停止該協定。
但是拜登政府頂住壓力,在卸任之前和中國達成共識,簽署了《關於修訂和延長兩國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的議定書》,將《中美科技合作協定》自2024年8月27日起延期5年,為雙邊關係的持續發展和科技交流注入了積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