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宜居城市的世界趨勢:不單低碳少車,更要步行舒適有效率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鄧淑明博士(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

信用評級公司惠譽國際指出,每部汽車平均96%的時間是泊在停車場或街頭,如果計算維修、折舊、保險和其他開支,汽車是最未充分運用的消費品。

車主沒有物盡其用,同時,汽車排放的廢氣又成為空氣污染超過四分之一的來源,每天都害人喪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700萬人因空氣污染死亡,即全球每八位死者中就有一位。 

而電能車或混能車雖然推廣多年,但在全球許多地方,也只佔新車銷售不及2%,樂觀的估計也要到2035年,這些汽車才有望佔去美國一半新車的銷售。

因此,有些城市想到不如把城市變成步行街或者單車徑。

先行者首推丹麥首府哥本哈根,早於上世紀60年代已劃出行人專用區,到今天首都已有200多哩的單車徑,而汽車擁有率更是歐洲國家中最低的。最新的計劃是建設28條單車高速公路,連繫週邊鄉鎮,首條已於2014年啟用,2018年會完成多11條;同時,該市已決定到2025年會成為零碳排放的地方。

丹麥首府哥本哈根,早於上世紀60年代已劃出行人專用區,到今天首都已有200多哩的單車徑,而汽車擁有率更是歐洲國家中最低的。(視覺中國)

巴黎在2014年開始實施雙單數車牌號碼輪流行走,空氣污染即時減少達三成。這樣的成果令人鼓舞,於是其他有助減排措施相繼出爐,包括在2016年中開始,禁止所有1997年之前出廠的汽車週日在城市行駛;又舉行全民無車日;並計劃在2020年前把單車徑的數目倍增。倫敦也不甘後人,市長希望在2020年禁絶柴油車,現時該市某些區域於繁忙時段會向柴油車收取一天10英鎊(約100港元)的徵費;挪威的奧斯陸亦非常進取,打算在2019年首都地帶永久禁止私家車,以公共交通代替,而措施更會在六年後全國施行。

在內地,成都近郊正在進行一個試驗,由一所芝加哥建築設計公司為它興建可容納8萬居民的衞星城市,將於2020年完工,當中有住宅、購物中心、辦公大樓、酒店等,該區標榜環保綠色設計,並設定為無車地帶,而居民從城中心到城外只需步行10分鐘。
 
聯合國指出,規劃良好的城市應該有30至35%用地興建道路,以足夠給市民使用。去年底本地一個智庫思匯便以城市密度、車流量和公共交通的連接等,再綜合市民和專家的意見,評核幾個地方的「好行度」(walkability),也探討步行的規劃能否令行人愉快舒適和有效率。
 
中環是其中一個檢測的地方,評估發現它的「好行度」中等,雖然它四通八達,但步行的經驗欠缺趣味;而彩虹邨最獲好評,步行道連結良好、路標清晰、沿途有不少本地商鋪,也有閒坐的地方、翠綠的空間,兼有車輛時速管制,是居民可以自在地步行或閒逛的地區。
 
我期望香港未來的道路建設可以平衡效率和綠化,令社區發展達至實用和舒適兼備,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宜居城市,也是智慧城市的真義。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