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者應有所建設 才是對社會負責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周三(4日)於社交網站上載一幅圖片,顯示民主黨黨員、東區區議會副主席趙家賢名列東區「青少年大匯演」國慶活動請柬上。黃之鋒似乎認為應該全面抵制相關活動,對有民主派同路人「捧場」頗為不滿。認為要向中央和港府「企硬」的人或者認為全面抵制是應有之義,但這樣做實質上是以激進思想綁架區議會,最終只會擴大分歧,令政治撕裂愈來愈大。想香港走出困局的從政者,應該多做有建設性的事。
根據趙家賢的說法,有關活動多年來是向東區區議會申請撥款,今年則改由民政事務總署直接贊助,繞過區議會監察機制,而他作為民選議員有責任了解公帑是否有效運用,強調自己「社區為本」。區議會並非立法會,前者有着很強的社區特性,尤其關注地區政策和社會資源管理,倘若區議員願意在這方面加強監督,並在政府思慮不周之處提出批評和建議,這對加強選民和政府互動、改善地區治理、以至為香港培育新一代管治人才都有正面作用。
拒絕妥協非香港出路
無可否認,從政者必然有政治立場,例如黃之鋒和趙家賢就曾積極參與去年的反修例運動,後者甚至被咬傷耳朵。但有政治立場並不代表要斷絕互動,更不代表什麼事都可以上綱上線,彷彿參加了政府舉辦的活動就必然是錯誤的。香港沉疴難治,一個關鍵原因是各執己見——政府不懂疏導民意,結果在反修例一役中耗盡本來就不多的正當性,而一些「抗爭派」也拒絕妥協,鴻溝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
對從政者而言,如何讓社會復元是不可迴避的課題:消極地看,這是指不要在社會高度撕裂的情況下,繼續擴大分歧;積極地看,這是指要推動社會凝聚共識,儘快啟動經濟民生領域的改革,為將來根據《基本法》和「一國兩制」原則推動政改奠定基礎。這些事都不容易做,但不能不做,只要從政者以「多做有建設性的事」為念,不要撩是鬥非,香港並非不能走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