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首研「中性粒細胞」免疫療法抗肺癌 冀5至8年後應用於人體

撰文:呂婉怡
出版:更新:

肺癌是本港頭號癌症殺手,而免疫療法是其中一個抗癌療法。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最新發現,人體血液中的免疫細胞「中性粒細胞」,可透過基因編輯技術,提升抗癌能力,從而克服既有療法原材料短缺、產生排斥反應等問題。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龍浩鋒表示,目前研究仍然處於動物實驗階段,估計需要5至8年的時間才能正式在人體上使用和普及化。

+1

癌症免疫治療是透過調節或加強人體的免疫系統,以達到有效的治療。目前常見的免疫療法包括單株抗體、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及癌症疫苗等。

以往免疫治療需要配合其他治療方法如電療一同使用,才能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服細胞學系助理教授鄧銘權表示,以往的T細胞療法對血癌有顯著的效果,唯對肺癌、肝癌等實體癌症效果不大,對肺癌的反應率低,並不能起到抗癌的作用,當中只有三成病人有治療效果。

基因編輯出抗癌中性粒細胞 減排斥反應

鄧銘權表示,「中性粒細胞」是人體血液中最豐富的白細胞,佔血液中白細胞4至7成,並大量存在於肺癌微環境中,為身體抵抗微生物及病毒的侵害。他指「中性粒細胞」在肺癌微環境中會產生兩個狀態,分別為「抗癌細胞N1」及「促癌細胞N2」,而抗癌細胞越多,病人的存活率則會越高。唯他指,抗癌細胞在肺癌微環境中較少,相反,有大量促癌的細胞。

團隊透過小鼠實驗,發現「中性粒細胞」中的「Smad3基因」,是抑制抗癌「中性粒細胞」的關鍵,令「促癌細胞N2」無法轉為「抗癌細胞N1」。研究指出,只要經基因編輯技術,將中性粒細胞中「Smad3基因」刪除,就能大幅提高「抗癌細胞N1」,阻止癌細胞生長。

鄧銘權又指,中性粒細胞能夠從血液中大量提取,能克服原材料短缺問題,而且其細胞屬先天性免疫系統,異體使用亦不會出現排斥反應,此外,中性粒細胞能夠自動追蹤腫瘤微環境,減低對正常組織的傷害,有效消除肺癌。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龍浩鋒表示,目前研究仍然處於動物實驗階段,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下一步將選擇大型動物作實驗對象,日後再於人體上應用,估計需要5至8年的時間才能正式在人體上使用及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