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發表氣候評估報告 指中國對全球變暖影響不足美國40%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李本綱團隊在周二(6日)發佈的最新氣候評估報告,指出中國對全球變暖的影響不足美國的40%。
報告稱,所謂「氣候強迫」是「正輻射強迫(致暖)」及「負輻射強迫(製冷)」。報告表示,在氣候強迫的構成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差異顯著。其中,發達國家主要以其排放的溫室氣體的致暖效應為主,而發展中國家的短生命周期大氣污染物的製冷效應則會抵消大部分溫室氣體的致暖效應。
報告亦提到,相比於2016年的研究,在已有的十項全球氣候變化的脅迫因子(CO2、CH4、N2O、含氟化合物、硫酸鹽、硝酸鹽、POM、黑炭、O3、及土地利用變化)的基礎上,本次評估包括了二次有機氣溶膠、氣溶膠-雲相互作用及黑炭雪表效應等三項新的氣候強迫過程,增強了評估的全面性和科學性。
報告指出,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貢獻全球淨氣候強迫的43.8%,其中正輻射強迫以二氧化碳(57.4%)和含氟化合物(19.3%)為主,且其負輻射強迫僅佔正輻射強迫的20.6%。相比較而言,亞洲國家(日本列入OECD)貢獻全球淨氣候強迫的21.1%,其中正輻射強迫以二氧化碳(36.1%)和黑炭(27.0%)為主,然而,其負輻射強迫則可以抵消60.6%的正輻射強迫及其致暖效應。
評估結果表明,1850至2014年間,美國、歐盟15國及中國分別貢獻全球氣候強迫的21.9%、13.7%和8.6%,中國對全球變暖的貢獻不足美國的百分之四十。同時,報告亦稱俄羅斯(8.2%)、印度(6.2%)、日本(3.9%)、巴西(3.5%)等國的貢獻也不容忽視。
報告結論認為,當前,世界各國正在努力推動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爭取減緩並控制全球升溫。然而,同期逐步實施的空氣質量控制措施可能會降低大氣污染物的負輻射強迫及相應的製冷效應,對溫室氣體減排的氣候效能構成新的挑戰。為達成《巴黎協定》的全球升溫控制目標,國際社會需要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