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黃德森 體得起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從滑浪風帆啟航,由運動員轉型為教練、體育行政人員,以至現在擔任特區政府的體育專員,黃德森形容,每個身份、每種經歷,猶如滑浪風帆比賽,每次面對不同的風向和水流,是新的賽道、新的嘗試。在每段新鮮的體驗過程中,他認為體育運動開拓出來的廣闊視野、從失敗中學習進步的精神、不因循的靈活應變態度等,放諸四海,道理如一, 那就是體育運動為身心帶來動力,是我們繼續前行的燃料。
運動帶來喜樂,體育專員寄望透過教育,香港人逐步提升體育文化水平,成為國際級觀眾──懂得欣賞、評論及尊重體育運動。

風的季節

那是吹著涼快海風的八十年代赤柱海邊,十多歲的黃德森,在一個滑浪風帆新手賽拿了個第三名。站在頒獎台上,小伙子心想自己讀書成績一般,可是運動大抵有點天賦,內心默默鼓勵自己:「黃德森,今後就畀心機喇!」

現年58歲的體育專員黃德森,是前香港滑浪風帆運動代表,他向《駿步人生》細說「風的季節」。他說,最初接觸滑浪風帆,純屬「貪玩」。「80年代,我住赤柱,那時有些外籍人士帶了滑浪風帆來玩,感覺很新鮮;有個朋友其後買了一套二手(滑浪風帆)裝備,我們四五個朋友就一起玩,沒有教練,自行摸索,輪住玩,誰人在帆板上不跌落水,就可以玩多些時間。」

想當時,他笑言沒太多心思讀書,一次參加一個滑浪風帆新手賽獲得第三名後,覺得不如下決心去鍛鍊滑浪風帆吧。他後來入了港隊,並在十多年的運動員生涯中贏了不少獎項,而周遊各地訓練和比賽,過程中結識不同國籍的朋友,並且培養出廣闊的世界觀。

周遊26地 朋友遍多國

黃德森最近屈指一算,原來去過的國家及地區共有26個,認識的朋友,部分到現在還會聯絡。「認識一位新西蘭運動員,為了參加奧運,不惜向銀行貸款籌措經費。原來世上有些人為了運動,可以付出很多很多。」

他還發現,相比不少國家或地區,香港對運動員的支援著實非常不錯。他舉例,馬會有份支持的香港體育學院,由教練、科研人員,到食堂員工等,每個環節都非常專業,做運動員也就自覺非要變得專業不可了。

香港體育學院前身名為「銀禧體育中心」,是馬會與政府共同出資興建,並於1982年落成的機構;1991年它易名為「香港體育學院」,直至現在也是精英運動員的搖籃。馬會多年來支持體院及本地運動員發展,並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先後撥款超過7億5,000萬港元,捐助包括體育基建、教練培訓以至運動員退役後生涯發展等項目。

提及體院,黃德森難忘當年訓練的艱辛。「滑浪風帆的訓練最辛苦不是在海上,而是在健身室,尤其是那部室內賽艇機!每次坐上去,必須出盡所有力量。那裡有個數字錶,教練一眼就看出你是否達標,然後科研人員會過來『拮』你耳朵收集數據,再比對讀數看有沒有進步,一切都無所遁形。」一旦不達標,心理關口很難過,猶如輸掉比賽般。

今次失敗 學懂下次進步

學習面對失敗,最痛苦也最受用。黃德森分享,1990年北京亞運會,他以總分0.3分失落銅牌。「我和隊友SanSan(李麗珊,在1996年阿特蘭大奧運會滑浪風帆項目,為香港奪得歷史上首面奧運金牌。)是港隊男女代表。那時已比賽了一個星期,我一直排在第二三位,但最後一場,風向180度轉變,雖然我發力追,但最後還是輸了0.3分,只得『梗頸四』。SanSan在該屆(亞運)比賽奪得銀牌,如果我當時也打入三甲,那香港就有兩個獎牌,就很厲害。」

事後他做了幾個月的「問題」運動員。「不斷問(自己)點解。點解會轉風向?點解是我要面對這些?」這場勝負,纏繞了他好幾個月,一直都不開心,直至他得悉,原來力壓他贏得銅牌的韓國選手,訓練量比他多出四份之一,此時便豁然開朗,想通了,別人就是訓練多了,準備更充足,連風向改變該怎樣應對也掌握了。

他自我反思,應該加強訓練,吸收更多經驗,下次成功機會就大增。「通過失敗學到的,是最痛苦也是最深刻的教訓。自那次之後,每次輸了我都會探討原因;每次贏了也會總結經驗,成績因此就好起來。」面對今次失敗,下次就知道如何進步,他之後接連在1994年及1998年的亞運會奪得銀牌。

滑浪風帆運動員生涯,對黃德森日後的人生道路有很大影響。「每一次出海訓練,都是新的賽道,每一天都有不同風浪,因此不可因循,你要對應當日的風速變化、水流變化,去制定路線及訓練內容。」習慣變化、適應變化,難怪他之後屢次敢於跳出「舒適圈」,尋求進步。

馬會一直支持香港體育運動發展。黃德森去年9月,聯同馬會董事黃嘉純(左三)及其他嘉賓為出賽杭州亞殘運的中國香港代表運動員打氣。

外邊的世界

在人生的大海裡,黃德森一步步游走,開拓的世界也愈來愈闊。2000 年從運動員退役後,他一度當上滑浪風帆教練,及後更轉職,從事體育行政工作。

訪問中,黃德森不止一次提到,是體育運動讓他獲得學習的機會。「我以往讀書成績一般,卻能透過運動成績入讀大學。」那些年,本地八大院校尚未開放學位予運動員申請報讀。他在1999 年取得澳洲坎培拉大學體育行政學士學位,獲得的知識對日後職業生涯有關鍵影響,而他相信體育運動是一個教育進程(sports is education)的信念,亦愈加鞏固。

體育運動是一種教育

回想當教練的日子,他認為是一個學習過程。「作為運動員,只需照顧自己,有表現便可;但當教練,要學懂技術轉移,即不是一個人做出成績,而是要教導幾個人、甚或幾十人都做出成績,所以我的眼界那時又開闊了。」黃德森在2001 至2005 年連續五年獲選「全年最佳教練」。

2008 年,香港政府資助港協暨奧委會開展「香港運動員就業及教育計劃」,協助運動員在退役後轉型,投身社會,黃德森當時出任這個辦公室的主管。「(這計劃) 最初只得兩個職員,我記得有一天全日都沒有運動員走進我們的辦公室……我在想:他們是出於膽怯?或是出於不了解?於是我決定採取主動,跟不同的總會, 不同的運動員傾談,了解他們的需要。」之後他訂立了教育、就業、生活技能等三個方向去協助運動員,幾年間,由無人問津到「運動員的檔案堆積起來有好幾疊」的成績。數一數,大約服務了一千名運動員。

馬會製造機會育成新秀

黃德森強調,有形與無形的支援同樣重要,舉例「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的成立意義重大。「運動員從大型運動會(拿著獎牌)歸來,獲得馬會的獎金,這很重要;但除了獎金,無形的價值同樣重要,那是對運動員的認同。」他說,不少運動員都背負很大的家庭壓力,馬會的獎勵無疑是肯定了運動員的貢獻。「馬會製造了機會,令社會認同這班運動員,我覺得這個信息是最重要的。日後父母不會阻止孩子做運動員,因為做運動員原來會被全港市民愛戴,做運動員原來可以代表中國香港隊,為香港、為國家作出貢獻;這樣的使命,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

他提到:「馬會很有遠見,除了獎勵在大型運動會獲得成績的選手,也有支援退役運動員的計劃,甚至訓練出那麼多精英選手的體院,也是馬會有份貢獻。」

馬會於2023 年 7 月宣佈透過贊助體育學院,推出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 以現金獎勵在頂尖大型運動會,包括奧運會及殘疾人奧運會,亞運會及殘疾人亞運會,以及冬季綜合運動會等勇奪獎牌的運動員;而於奧運及殘奧奪得第四至八名的運動員,亦獲頒獎金,以作激勵和嘉許。

「每一次出海訓練, 都是新的賽道, 每一天都有不同風浪, 因此不可因循, 你要對應當日的風速變化、水流變化,去制定路線及訓練內容。」
黃德森
黃德森指馬會有遠見,除了嘉許獲得優秀成績的選手,也有支援退役運動員。
黃德森出席第14屆全國冬季運動會。(由黃德森提供)
「馬會製造了機會, 令社會認同這班運動員,我覺得這個信息是最重要的。日後父母不會阻止孩子做運動員, 因為做運動員原來會被全港市民愛戴, 做運動員原來可以代表中國香港隊,為香港、為國家作出貢獻。」
黃德森

當體育成為品味

去年八月,黃德森加入政府團隊,出任特區政府體育專員,協助制定、推行體育政策。當中,除了過往的精英化、普及化與盛事化,還添了專業化與產業化, 利用「五化」去推動香港的體育發展是其一工作目標, 但具體如何去做呢?

他以預期明年啟用的啟德體育園去說明。「體育園佔地28 公頃,你去走一圈,才發覺有多宏偉。那裡有足夠的地方舉辦不同活動,讓市民大眾參與,這就是普及化;擁有世界級場館,可以較以往舉辦更多世界賽、亞洲賽,讓香港不同水平的選手(因應主辦城市之利) 更容易參與國際賽事,這有利精英化。」

打造體育盛事結合文體旅項目

他用早前在香港大球賽舉辦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再作解釋。「主場館舉辦Hong Kong Sevens當然是盛事化;但跟在大球場舉辦的模式不同,日後走出啟德體育園的主場館,吃喝玩樂更加便捷,體育運動相關活動選擇更多,那就不只是一個盛事,而是有更多機會結合『文體旅』的項目,將牽涉吸納更多人才推動體育專業化及產業化。」

黃德森看好今年七至八月舉行的巴黎奧運會,預期可以將本港的體育氛圍推到另一高峰。「東京奧運舉行期間, 那樣全城支持香港運動員的場面及氣氛是很少見的,我認為巴黎奧運會將這氣氛提升到另一個階梯,令更多人認識做運動的好處,更多小朋友或會想做另一個『何詩蓓』,下一個『張家朗』。」

馬會一直深信運動不但有益健康,對培養積極的價值觀,以及凝聚社會更至為重要。除了精英體育發展,在社區層面,馬會積極推動全民參與運動, 藉由降低門檻,讓不同年齡和能力的人士皆可享受運動帶來的滿足與快樂; 長遠而言,這有助鼓勵大眾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從而享受健康人生。

不過,體育專員黃德森坦言,香港的體育文化水平仍有進步空間,他期望香港人透過教育和學習,逐步提升體育觀賞文化,目標成為國際級觀眾, 懂得欣賞、評論及尊重體育運動。他舉例說:「觀看網球比賽,觀眾不會在比賽期間站立或離座」,指這些禮儀,可從參與大型體育賽事學習得來。如他所說,當體育成為品味,那是一個城市進步的象徵。

黃德森指馬會獎勵優秀運動員是一種認同。圖為去年十月在沙田馬場舉行的「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支票頒授儀式,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前排右八)、馬會主席利子厚 ( 前排右七)、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 (前排右九) 與運動員及嘉賓合照。

*資料提供 : 馬會刊物 《駿步人生》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