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預防肌少症不能只靠蛋白質?做1動作超過12秒恐中招

撰文:健康2.0
出版:更新:

據統計,60歲以上,每年肌肉量大約掉1%~2%,且大多都在腿部。

大家都害怕肌少症帶來生活上的不便,但預防肌少症光吃蛋白質有用嗎?台灣網路節目《如果云知道》主持人鄭凱云,邀請台灣營養師黃淑惠教你如何擊退肌少症。

1分鐘自我檢測肌少症(按圖了解👇👇👇)

+7

追巴士很吃力?小心肌耐力有問題

黃淑惠發覺,肌少症現在愈來愈年輕化,若發覺自己追巴士追得很吃力,小心肌耐力可能有問題。黃淑惠表示,患有肌少症的中高年級生,除了活動力減低之外,也會開始減少社會參與度,因為體力愈來愈不如人,就不想出門,人際關係也愈來愈退化,甚至抑鬱症、失智症都可能會出現,這是因為與人互動少,腦部的刺激也就愈來愈少。

此外,有足夠的肌肉力,才能維持血管的彈性循環,這是有連帶相關性的,所以當肌耐力不足時,血管彈性、血液循環也會變差,進而影響血脂、血糖、血壓的調節而出現問題。還有,肌耐力不足或肌肉量不足,通常也代表身體的組織修復能力低弱,若遇到動手術或有一點感染,你的復原力就會比別人弱。

相關文章:肌少症|肌肉60歲起流失速度變快 嚴重可影響走路 3招改善狀況👇👇👇

+6

1分鐘自我檢測肌少症

- 用手指圈小腿

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肌少症?鄭凱云也教大家簡單自我檢測:用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圈在自己小腿最胖、最粗的地方,如果圈不起來,代表肌力還不錯;如果圈起來剛剛好,代表肌肉量可能開始流失;若圈起來手指還有重疊,就可能罹患肌少症。

除此之外,黃淑惠也另外分享2招判定肌少症的方法:

- 4公尺直線距離

在家裡用皮尺量一段4公尺的直線距離,試著來回走3趟。先走1趟量1次花多少時間,走3趟算出平均值,若平均下來在5秒以內是正常,若超過5秒,代表行動力變慢了。

- 起立坐下檢測

先坐在椅子上,雙手交叉在胸前,接著起立、坐下連續5次,計算你所需要的時間,若時間在12秒之內完成,肌肉量正常;超過12秒大概就是有肌少症。

相關文章:肌少症|肌力流失或增長者失能風險 補鈣外更應做3組運動預防👇👇👇

+5

如果有肌少症,可以怎麼吃?

若開始有肌少症的現象,或者想要維持一定的肌肉量,除了運動之外,飲食方面該怎麼做?黃淑惠直言,要預防肌少症,運動和飲食都要兼顧!運動可以刺激肌肉拉扯、重新建造;飲食就是供應原料,肌肉的原料是蛋白質,所以攝取蛋白質是必要!

1. 熱量要夠,米飯一定要吃

但光吃蛋白質有用嗎?黃淑惠強調,總熱量也非常重要!很多中高年級生都會認為自己年紀大,新陳代謝速率沒那麼快,不能吃太多怕胖,就把飯量減少,甚至不吃飯或澱粉類,只吃蛋白質或蔬菜水果,但這樣的結果,身體無法儲存蛋白質。

她進一步解釋,因為每天吃進的熱量,一定優先供應生命所需的,如呼吸、心跳等,剩下來的才能儲存長肌肉。所以建議無論如何還是要吃飯,可以吃少一點,且盡量以全穀類為主。

2. 蛋白質量要夠

一般成年人的蛋白質需要量,是1公斤體重要吃1克蛋白質。但隨著年紀愈來愈大,需要攝取的量要調高,建議50歲以上要提高到1公斤體重吃1.2~1.5克的蛋白質。

如何確保自己有吃到足夠的蛋白質?其實很簡單,只要每餐吃2兩肉。黃淑惠舉例,1兩肉(1份蛋白質)約是三根手指頭的大小,因此要確認每餐的備菜,是否都有吃到2份肉類。至於豆類蛋白質,盒裝豆腐一半就是1份,蝦子6隻蝦是2份蛋白質;且蛋白質一定要優質蛋白,能夠提供必需胺基酸,幫助肌肉組成。

黃淑惠說,優質蛋白質能補足8種必需胺基酸,食材選擇有:雞蛋、雞肉、魚、牛奶還有黃豆製品。如果真的做不到,可能要善用一些營養補充品比如滴雞精。

相關文章:肌少症|長者肌肉流失 因每天都食白粥?用「它」煲粥補充蛋白質👇👇👇

+2

快速補充蛋白質!營養師這樣挑滴雞精

想快速補充蛋白質,滴雞精是一個好選項,但市面上滴雞精百百種,該怎麼挑選?有哪些原則?黃淑惠分享自己的貼士:

1. 有身分證的滴雞精:確定雞隻來源安全,有產銷履歷,其生產環境、飼養環境、加工過程、包裝運送過程等有被認證。另外,中老年人都有吞嚥困難的問題,現在也有銀髮友善食品的認證,適合年紀較大、在吞嚥上有困難的人。

2. 雞隻品種:黃淑惠說自己會挑黑羽土雞,壯年期萃取出的滴雞精,胺基酸含量濃度會比較高,喝起來也不會有腥味。

3. 學著看標示成分:市面上滴雞精真的太多,有些蛋白質濃度並不高,購買時可以看一下每包標示多少克的蛋白質。建議一包至少要5克以上。

4. 成分單純的滴雞精:市面上有些會做混合式的,例如用雞隻和牛奶混在一起萃取,或是用中藥材混合,但這些並不是不好,而是不確定是否適合自己的體質,因此盡量成分單純一點比較好。

延伸閲讀:

滴雞精、滴魚精、蜆精的功效?誰適合補充?營養師點名:這些人應避免攝取

【本文獲「健康2.0」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