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非單向度灌輸 學校思政課建設難在哪?

撰文:泉野
出版:更新:

北京時間5月11日,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推進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指示。對於學校思政課建設情況,高層的總體研判是十八大以來「思政課發展環境和整體生態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習近平亦強調,「新時代新徵程上,思政課建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上一次高層圍繞學校思政課進行部署和討論,還是在2019年3月。彼時,習近平召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並發表講話,該講話也首次將「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圍繞思政課相關話題,《香港01》採訪了不願具名的北京學者。

香港01: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中共如此強調學校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性?

A: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年輕人,包括從小學到大學接受教育的在校學生,他們正處於價值觀塑造的關鍵階段,當前針對這一群體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必要性。中國國內製度改革或者說社會轉型到了一個關鍵時期,當前也面臨着國際形勢上的諸多方面的問題和挑戰,如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中國在「一帶一路」投資過程中遇到的多元文化的衝突等,都說明在這個不確定的時期裏需要形成一種價值共識。

2018年10月11日,位於深圳蛇口的全國首家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博物館——中國改革開放蛇口博物館外景。(資料圖片)

當前青年學生群體接受訊息渠道多樣,訊息來源良莠不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則能夠端正人們對事情本身的認識與評判。如果不防患於未然,任由網絡上的流言蜚語四散,那麼很容易給這些年輕人造成思想上不利的引導。如不正本清源,則容易以訛傳訛。

香港01:在2019年的講話中,習近平特別提到,「要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傳導主流意識形態,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傳導主流意識形態容易理解,這也是建設性的部分,但對於需要批判的「錯誤觀點和思潮」,結合各個學科來說,具體是什麼?因為每個人的理解可能不同,在一些人看來不該批判的觀點和思潮,可能在官方看來,卻是需要防範的。

A:我們可以從幾個學科的角度來說,比如說歷史領域有一種思潮叫歷史虛無主義,比較盛行,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就在於,它否認歷史唯物主義或歷史決定論,或認為歷史具有偶然性,沒有規律、本質以及必然性可言。所以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上是一種解構,解構既有的科學價值觀,解構英雄人物,否定崇高、理想和意義。解構帶來的直接危害,就是導致青年學生沒有目標感,只關注當下,沒有理想,也失去努力的方向。因為歷史虛無主義強調偶然性,不確定性,強調人們能把握的只是當下。這就導致一些年輕人只是追求短期利益與享樂,而沒有長遠規劃與理想。這種錯誤思潮是必須批判的,而且要旗幟鮮明。

再看經濟學領域。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體制轉型是市場化導向,在市場化導向的過程中需要建構起能夠解釋中國經濟模式合理性的理論。西方的主流經濟學、新自由主義理論曾經一度成為大學課堂的主流課程,這些理論是以個人主義為出發點的,強調每個人按照自己的資源佔有情況和利益偏好,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利益,達到效用的最大化。

如果按照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標準,集體主義原則是不成立的、無益的,甚至有害的。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國家發展模式,執政黨的領導,國有企業的作用等,都是在背離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原則。這套邏輯不僅無法解釋中國經濟在過去40多年取得的成就,或者說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成就要麼是不可持續的,要麼是會對世界其他國家造成威脅的。對此,亟需要建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要從中國本身的文化特點,以及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歷程出發,真正講好中國故事,真正明確我們應該建構什麼?批判什麼?形成邏輯、歷史、實踐自洽的理論體系。

圖為浙江寧波舟山港金塘港區碼頭,攝於2024年2月11日。(新華社)

香港01:事實上,不管是批判還是建構,官方也一直在做,只是就效果而言,似乎並不盡如人意。你覺得當下思政課的問題是什麼?癥結和難點又在哪裏?上次採訪時你提到,中國在理論研究的教學課程設置和資源投放上存在問題。習近平講話也提到了問題,比如師資隊伍以及授課方式如何吸引年輕人等等。在最新批示中也提到,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A:可以說,長期以來思政課在高校的教學體系裏面變成了一個點綴品,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導致了幾個方面的不良後果。

首先是師資隊伍的建設,人才流失嚴重,凋零老化的現象比較普遍,所造成的不利結果就研究能力上的弱化。一些看似基本但很重要的問題,比如到底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什麼是辯證唯物主義,它跟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到底有什麼關係,這又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什麼關係? 這些問題看似很容易,但要想有理論上的創新卻需要很多的學者投入到很精細的科研工作中去,這是真正確立理論自信的基礎,也是上好思政課的最根本條件,但目前這方面是很欠缺的。

其次是內容形式上的創新。中國豐富的經濟社會發展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基礎,也為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課程設計創造基本條件。思政課的教學不能只是侷限於在課堂上,或者不能僅僅停留於老師向學生單方向的講授這種形式,應該體現更多的教材和教法的動態性和包容性,不是用教材和教案去裁剪現實,而是應該把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及時地進行提煉和總結,對於豐富的現實事例進行深刻的理論解釋,然後再回歸課堂,並且及時創新教學的形式,利用新型媒體等傳播形式,藉助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增強年輕人的認知、認識和認可。

除了具象層面的問題,還有抽象層面的意識和認知問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單向度的灌輸,而是為了從思想上影響一個人,其前提在於這些理論內容能夠融入人們的價值觀,獲得由衷的認可,而認可的前提是這些理論內容本身是合理的,科學的,在於教育者擁有真正的理論自信,如此才可能讓受教育者認可。而這一點,相較於隊伍建設和內容形式創新,更為重要。

2021年6月25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帶領中央政治局委員在中南海豐澤園集體參觀北京大學紅樓。(新華社)

香港01:你剛提到三個關鍵詞很重要,科學性、合理性和認可度,但是面對現在思政課在年輕群體中的低認可度,從源頭上看是什麼方面出了問題?中共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以馬克思作為指導思想,理論源頭上是不是存在需要反思和批判的地方?

A:首先我覺得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是博大精深的,具有非常深刻的內容,本質是一個很好的體系,但是對現階段中國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深化程度不夠。現實是很豐富的,中國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很好的路徑,我這幾年走了很多東南亞的國家,從調研中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他們對於中國這套體制模式的羨慕,也可能是作為旁觀者,這些國家能更清楚的看到中國的優勢,看明中國發展的基礎條件。但反觀中國自身,對於自身這一路走過來的合理性提煉得卻相對不夠,有時反而不自覺地陷入到一個陷阱中去,習慣按照西方的模式來解釋中國,得出「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等錯誤判斷。

以中國的國有企業為例,按照西方很多的解釋,國有企業往往是處於壟斷地位的,一旦有壟斷,必然會導致「國進民退」,對市場是一種擠壓的效應,因為只有完全競爭的市場才是最有效的市場。按照這種邏輯,中國的國有企業就該全部取締。可實際上呢,如果對中國國有企業進行認真調研的話,就會發現這些企業實際上是在創造市場。國有企業對於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是一個豐富的體系,涉及到哲學、政治經濟學以及科學社會主義等,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要放在西方整個經濟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中方才能彰顯出價值。也就是說,對研究者來說,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比如要懂哲學,懂政治經濟學,懂科學社會主義,也要懂中西方思想史。而目前來看,中國國內的研究是割裂的狀態,不同的學者可能深耕於某一領域,某一學科,最後不可避免地走向盲人摸象,每個人只能摸到一塊,最終的解釋陷入了混亂。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銅像。(資料圖片)

香港01:習近平在講話中,也特別提到了三種文化,原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你怎麼理解這三種文化和結合,以及它對於思政課建設的意義和作用?

A:實際上這三個文化的結合,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是走向了一種集體主義。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是集體主義導向的,強調英雄的知識分子和士大夫階層應該以天下為己任,應該有一種報國的情懷,端正自己的內心,完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人的格局和視野不應該在小我上,應該是兼顧大我,這是中國儒家文化集體主義的情懷。

而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強調的也是這種集體主義的文化,強調人們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方向,中國的革命過程更能體現這一點,要堅持的什麼,追求什麼,以及反對什麼,是一個共同的價值目標。而這一點,也很突出地體現在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所以我認為這三種文化的對接和融合,一個重要基礎就在於它是集體主義的邏輯。

香港01:對於中國文化的結合,甘陽教授曾有過「通三統」的解釋,強調孔夫子的傳統,毛澤東的傳統,鄧小平的傳統,並認為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促成中國人的文化自覺,也即中國文明主體性意識。「通三統」的解釋與上面提到的三種文化,基本是一脈相承的。除了這三種文化,西方文化在促成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方面扮演着怎樣的角色?畢竟,中國近代百年的現代化,受到了很大西方文化的衝擊,不斷在「衝擊—反應」模式中求索。

A: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當代改革與建設文化,統一於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生生不息的歷史和鳳凰涅槃、走向偉大復興的歷程,是這個國家和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正確認識三者的關係,對於中國樹立真正的文化自信,對於將這種思想資源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體系科學、內容生動、教法靈活的課程體系,至關重要。

至於你提到的西方的文化,尤其是歐美的文化,對中國年輕人的影響比較大,而且與中國強調集體主義不同,歐美文化強調的是個體主義。那麼我們怎麼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呢?它們又會是如何對接呢?

在中國一些地方的官方思維中,聖誕節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符號化象徵。(VCG)

我經常講一個問題,就是所有的市場經濟本身是很多人基於自身的利益,自身的效用評價在市場中進行競爭,完成一種交易來活躍市場。但中國發展一個很重要的邏輯,就是我所講的集體主義,體現在對市場本身的建構層面上。

打個比方,市場本身是個舞台,演員們在盡情地表演,呈現很豐富的樣態,但是按照集體主義的邏輯,實際上是把舞台搭建完才讓演員開始表演。可觀眾在看錶演的時候,往往會把視線聚焦在演員身上,而忽略了這個舞台本身的建構。市場經濟既不免費也不自由,而是需要巨大成本的。為什麼現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沒有走向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呢?一些國家也在模仿歐美國家的邏輯和路徑,可為什麼還是搭建不起來這樣的舞台?問題就在於它缺乏一個搭建市場經濟運作的平台的機制,這個機制可能是一種集體主義導向的,要求參與者不是以自身小利益為導向,而是必須要有大格局,進而創造出一個協作、共贏經濟運行的機制。這就是集體主義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