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丕德暢談體育評述苦與樂 他支持的球隊是?他最深刻的採訪是?

撰文:劉家朗
出版:更新:

你曾渴望親身前往美國現場觀看一場NBA賽事嗎?相信不少人心存這個願望,可是這樣的機會不容易有,而留在電視機旁邊的觀眾,你們或會認識香港一位殿堂級體育評述員─張丕德(Peter)。他從1994年起擔當NBA及各項美國職業運動的廣東話評述至今,歷盡無數場大大小小賽事,一直保持着專業水準,為華人觀眾提供最佳的評與述,但入行至今,最深刻的一次工作經驗,竟不是關於籃球。
攝影:陳嘉元

「做這行我唯一犧牲的,就是不能戴着『粉絲的帽子』看球賽。如果大家逼我給一個答案,我便說紐約人吧,因為我在紐約成長,就像香港人喜歡香港隊一樣。」

教書發掘說話天分

朝九晚五的工作,是張丕德從紐約大學工商管理科畢業後尋求的生活。從未想過會當上體育評述員的他,首份工作是前往中國桂林,為一家法國酒店的員工教授英語。「畢業前,美國一家保險公司已經聘請了我,當時我一下子衝動,致電回美國說要到桂林教英語,卻給母親罵了一頓。無他,那年(1989年)正值民運,她怕我隻身北上會很危險。」

他自1980年移民到美國紐約,精通兩文三語的他卻形容當一名英語老師並非想像中般簡單。「懂得英語,並不代表懂得教英語。第一次面對學生時,我的雙腿在顫抖。不過如果沒有教書,我不會發現自己原來在人面前說話也還可以。」

經歷5年的教育及培訓工作,對於張丕德來說並非他心中的理想職業,最長的一份工作只有兩年。直至1994年香港有線電視聘請兼職美式足球評述員,他心想:「我從小看NFL(國家美式足球聯賽),現在晚上可以看球賽,又有人工賺,不錯吧?」誰不知跟教師一樣,他形容懂得美式足球,不代表懂得評述。「那年我認識了『八哥』簡而清先生,同時NBA剛在製作廣東話電視節目,他介紹我到亞洲電視及ESPN應徵,兩間公司都取錄我,那時入行的心態是玩票性質,想不到會愈踩愈深。」 

張丕德強調評述員不能見到什麼就說什麼。

每周跨越港美兩地

當時ESPN成立廣東話評述團隊,ESPN亞洲總部在新加坡的辦公室尚未完成裝修,所有華語的節目在美國康州錄製。張丕德憶述當時亞視的籃球節目《NBA地帶》於周六早上錄影,他每周日從香港飛往美國紐約的約翰甘迺迪機場,再轉乘2.5小時車程前往康州上班。然後於美國時間周四早上返港,抵港時間於周五晚上,翌日早上錄影。「當時亞視將會在總決賽的Game 5起首次直播賽事,如果總決賽打到Game 5的話,我應該幫哪一邊評述好呢?」最後得上天眷顧,侯斯頓火箭以4場橫掃奥蘭多魔術掄元,替他解決了這個煩惱。其後1995年10月起,他正式在新加坡工作至2011年,當中頭3年,還會每周往返香港及新加坡兩地,為香港及華語觀眾評述。

張丕德對NBA 各支球隊的背景資料瞭如指掌。

評述和球員皆要全情投入

「記得第一次評述非常緊張,雖然你懂得看球賽,但從粉絲的角度和評述員的角度看,一場球賽會截然不同。」張丕德憶述。「做粉絲可以隨時去廁所、飲水、講電話等。如果你做評述員,雖然不像運動員一樣跑上跑落,但兩隻耳朵也要跟球員一樣,投入賽事當中。」

他解釋評與述有別:「香港球迷不時對評述員有誤解。在外國分得較仔細,評和述是兩份工作。『述』就像司機,帶動談論球賽的方向,引起話題;『評』可能是教練或球員出身的,他們看球賽的角度不同,當然會多一點從戰術角度看。這樣分工才最理想。」

張丕德在訪問中再三強調:評述員不能見到什麼就說什麼。「當一個評述員並沒有什麼秘訣,無可否認需要少許語言天分。因為就算你懂得一件事,但如果不能從腦袋的想法『完整地』、『合邏輯地』、『順暢地』表達出來,懂多少也沒有用。準備資料一定存在,關鍵是你願意花時間找,用心鑽研,改善自己。」

就算網上數據更新迅速,張丕德也堅持自己手動記分,雖然未必每一個籃板、助攻也能記下來,但此舉能幫助融入比賽。

3倍時間賽前準備

「Peter,你喜歡哪一支球隊?」張丕德總是被朋友問及。「他們一直追問着,說因為從評述當中聽不出我支持哪一隊。我除了說聲『謝謝』外,心裏會笑着想:『我的評述水準還可以!』」他解釋:「做這行我唯一犧牲的,就是不能戴着『粉絲的帽子』看球賽。如果大家逼我給一個答案,我便說紐約人吧,因為我在紐約成長,就像香港人喜歡香港隊一樣。」

每一場賽事,張丕德會以3倍時間作賽前準備。如果一場賽事長達2.5小時,他便會以大約7.5小時作賽前準備。「1994年時還未有互聯網,『備課』要到旺角水務局附近一家書店買外國雜誌(編者按:美國圖書公司),雖然交代的是上一周的資訊,但那個年代沒有那麼高要求,現在用手機什麼資訊也有。」

張丕德會整理NBA 30支球隊的陣容,每個球員也記錄在案。

他掀起電腦屏幕,展露30份井井有條的球隊檔案,這是他20多年來的習慣。「每一支球隊都有一個檔案,陣容裏也會寫下每一個球員的簡介,例如寫下該球員的去年表現、加盟球隊後發生的事、合約資料、擅長什麼位置得分、善於跟什麼球員合拍、強項及弱點等。」他還說,如果要跟進現場第一手資料,必定要瀏覽twitter。「要看兩支球隊當地報章的報道,因為沒有人比隨隊記者更接近球員。若有什麼內幕消息,理論上他們的是最快最新。」

張丕德賽前會先看熟兩隊的資料,再想可以說 的話題。

採訪劉翔奪金最深刻

除了NBA及美國職業運動評述,張丕德亦曾出訪4屆奥運會。「我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劉翔拿得奥運冠軍後採訪他的記者。」他談起最深刻的一次採訪是2004年雅典奥運。「當時外訪主管跟我說:『Peter,不如這樣吧,初賽、複賽、準決賽你也去捕捉他,做個賽後訪問。』雖然他不認識我,但初賽時他知道我是香港電視台記者,如是者每次賽後向他提問4至5個問題,讓他認得我。」直至決賽他勝出後,同是上海人的張丕德離遠呼叫着他的名字。「我們一直望住他經過通道,他經過前面很多電視台,但是沒有一個是華人的,有一家墨西哥的電視台向他揮手,他禮貌地拒絕。我看得出他在那一刻,很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心情。他看見我,跟着說話,我再不需要問任何問題。這是我最難忘的一次,親身見證華人歷史的一刻,我感到榮幸。」

球迷不時誤解評述員會有幾十部電視看着不同畫面,其實控制室只有4至5部電視,評述員有兩部電視已很滿意。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