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獨家】扮買家闖電子垃圾回收場 睹工人無保護拆含水銀屏幕

撰文:陳潤南 鄭思思 楊曼璐
出版:更新:

《香港01》與國際組織Basel Action Network聯手跨國追蹤有毒電子廢料,發現大量廢料從美國走私到港。該組織行用小型追蹤器追蹤電子產品流竄軌迹,記者根據追蹤器提供的全球定位訊號找到13個廢料回收場,發現多達9個回收場秘密拆解廢料,記者又以買家身分暗訪其中8個,揭露工人毫無保護措施下,拆解含水銀顯示屏。

電子廢料堆積如山

「囋囋,囋囋囋!」刺耳短促的電鑽聲不住傳來,場內工人正忙於解拆有毒電子垃圾。記者來到這個位於元朗洪水橋的回收場,並特意請來荷蘭裔的南區區議員司馬文假扮美國買家,記者亦喬裝其助手,一行3人到場買貨。記者越過回收場閘門,微微的化學酸澀味撲鼻而來,眼前約五、六十包高逾2米的電子廢料堆滿逾2.8萬平方呎的回收場,而滿載有毒廢料的紙箱,標明來自美國,紙箱內多為硬盤及液晶顯示屏。

回收場堪比小墟市,記者進門時剛好有買家傾畢生意駕車離去,另有兩、三名買家引頸細端紙箱內的廢料。場內工人則忙於駕駛小型起重車。記者與一名內地買家傾談,他的回收場設在佛山,來港主要買舊硬盤、手機及鍵盤。

5名工人不停在長桌上拆解液晶顯示屏,只見工人先用鐵鎚一敲,再以電鑽鬆開鏍絲,不一會便把顯示屏分成塑膠、鐵框、可提取銅的電路板及稀有金屬銦(indium)的玻璃屏幕。
回收場有買家向記者教路買賣電子廢料的各種資訊。
有行內人透露,扣除成本,拆解一個LCD顯示屏平均純利可達5至8元,一個普通規模的回收場高峰期一個月能處理2.5萬個顯示屏,一個月便能賺得20萬元。

工人:日賺800元

場內設有拆解工場,5名工人不停在長桌上拆解液晶顯示屏,只見工人先用鐵鎚一敲,再以電鑽鬆開鏍絲,不一會便把顯示屏分成塑膠、鐵框、可提取銅的電路板及稀有金屬銦(indium)的玻璃屏幕。

「4塊錢(拆)一個。」持普通話的工人向記者透露,他們每天拆200個LCD顯示屏,一天便可賺取800元,他們又說廢料都來自美國。LCD顯示屏內含水銀等有害重金屬,但工人只戴上口罩及手套。根據環保署資料,如回收場涉及破碎分類、化學處理等回收工序,就必須申領處置牌照。

有行內人透露,扣除成本,拆解一個LCD顯示屏平均純利可達5至8元,一個普通規模的回收場高峰期一個月能處理2.5萬個顯示屏,一個月便能賺得20萬元。

記者來到這個位於元朗洪水橋的回收場,並特意請來荷蘭裔的南區區議員司馬文假扮美國買家,記者亦喬裝其助手,一行3人到場買貨。(黃永俊攝)

南亞工人無保護措施

記者之後又獨身暗訪粉嶺軍地另一以鐵皮高牆圍住的回收場,入內後只見約2萬呎的回收場滿佈電子廢料包,電腦硬盤、DVD機、及其他電子用品,粗略估計起過100包。場內又有兩名只戴有手套的南亞人忙於拆解硬盤,場主又向記者強調場內均屬美國貨。

環保署回覆本報查詢,稱十分關注電子廢物回收場所引起的環境問題。署方指今年5月亦曾有聯合執法行動,巡查北區和元朗的露天廢物回收場。對於《香港01》舉報的拆解地點,他們曾於今年4月巡查其中一個回收場,但並沒有發現任何電子廢物或拆解活動。環保署又指會進一步聯絡Basel Action Network,以獲取更多線報。

粉嶺軍地的回收場內有兩名只戴有手套的南亞人忙於拆解硬盤。

土盟:堆填區更快飽和

土地正義聯盟成員區國權表示,電子垃圾場對鄉郊污染嚴重,電子垃圾釋放有毒物質,污染地下水及泥土。而本港堆填區更要承受外來電子垃圾,亦加快飽和。加上在鄕郊的電子垃圾場大部分沒有申請,規劃處、地政處及環保處應立即全面調查,特別是打鼓嶺、屏山廈村一帶的露天貨倉。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朱江表示,該組織於2005年時亦曾調查香港接收洋電子垃圾的情況,然而目前情況更為惡化,質疑有關部門明顯失職。

電子垃圾從美國一櫃又一櫃運港,又於香港的回收場拆解再出口走私,究竟什麼人掌握這條跨國運輸生產鏈?《香港01》將為你剖析。

土地正義聯盟成員區國權表示,電子垃圾場對鄉郊污染嚴重,電子垃圾釋放有毒物質,污染地下水及泥土。(黃永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