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載】洋紫荊被去洋化變紫荊花 學者:兩品種極大分別
「紫荊」與「洋紫荊」,兩者只差一字,本質卻完全不一樣。
洋紫荊是本港的市花,這紫紅色且具香氣的花種,被選為香港區旗及區徽圖案繪製的樣辦。然而《基本法》中,市花洋紫荊的「洋」字被去,結果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五星花蕊被略稱為紫荊花紅旗,區徽中間是五星花蕊也被稱為紫荊花。有「樹博士」之稱的香港大學地理學系講座教授詹志勇直斥,洋紫荊與紫荊花兩者外形無相似處,論外觀品種分別極大,去「洋」化是混淆視聽:「名不正,言不順。」
洋紫荊首現香港 紫荊內地盛產
洋紫荊(Bauhinia blakeana)是本地植物,1880年被一名神父在港島薄扶林首先發現,其後於1965年被市政局選為市花,同時被畫於香港市政局旗上的圖案,寓意香港這個遠東海港,有如香港首棵發現的洋紫荊一樣珍貴。1997年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繼續採用洋紫荊作為區徽、區旗及硬幣的設計樣本。
洋紫荊的圖案雖被採納,但《基本法》文本沒有給它一個名份。翻查《基本法》中文版本,洋紫荊的本來「洋」字被消失了,變成紫荊花: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是五星花蕊的紫荊花紅旗。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徽,中間是五星花蕊的紫荊花,周圍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英文“香港”。
記者再翻查《基本法》的英文版本,中文字眼為「紫荊」,但英文版本仍用bauhinia,即洋紫荊:
The regional flag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s a red flag with a bauhinia highlighted by five star-tipped stamens. The regional emblem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s a bauhinia in the centre highlighted by five star-tipped stamens and encircled by the words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and " HONG KONG" in English.
翻查漁護署香港植物標本室網頁資料,紫荊花是外來物種,屬蘇木科,學名為Cercis chinensis Bunge;至於洋紫荊,則為原生物種,同蘇木科,學名為Bauhinia x blakeana Dunn。
長春社總監蘇國賢指出,《基本法》所提及的紫荊花,根據《中國植物誌》記載,盛產於中國,是灌木。他指,雖然洋紫荊和紫荊有親戚關係,但兩者不可混為一談。蘇國賢解釋,兩者是同「科」不同「屬」,而且紫荊在港不常見,僅在動植物公園有栽種。至於《基本法》將洋紫荊寫成紫荊花,是否為了殖民化。蘇國賢認估計當年撰寫《基本法》人士對植物學名不熟悉,故將兩者混淆:「有啲亂,至於係咪特別排除個『洋』,真係唔知。」
有「樹博士」之稱的香港大學地理學系講座教授詹志勇同樣指出,「紫荊」和「洋紫荊」截然不同,不理解為何基本法會「寫錯」"根本就唔同,點解要夾攞走個『洋』?真係激死!」他更懷疑背後的動機:「個陣我諗有某種原因抽走個洋字,我就無辦法理解……抑或當時有人覺得政治上『洋』字唔太容易接受,將洋字攞走?」
至於是否需就基本法用字作修訂,詹志勇就指,修改《基本法》「好大件事」,但如果有機會作修改,他不反對,因為可令事件更清晰:「不要混淆視聽,名不正,言不順,搞清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