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偶像陳美齡「請教」她的8個教育提案

撰文:李偉民
出版:更新:

最近,我的中學時代偶像歌手陳美齡表達對教育的看法,引起社會熱烈討論,
這是好事,反映大家關心教育,因為今天小孩子上學,如牛負重,他們不開心,家長也不開心。

我看過陳美齡的兩本書:《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 和《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

第一本:《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寫得很好,淺白、生動、有用,但有些人批評她炫耀,誇獎自己把三個兒子送入名校史丹福。這些人的批評是片面的,他們一定没有看過這本書,在書中字裏行間,陳美齡謙虛到不得了,她主要分享如何作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

建立家長的正確態度:例如家長要當自己獨力承擔教導孩子的責任;灌輸孩子正確的觀念:例如有一顆感恩的心;賦予孩子學習的力量:例如小朋友傾聽和陳述意見的能力;培養孩子喜歡學習:例如鼓勵他發揮自己的長處;教導孩子應付青春期:例如讓孩子理解自己荷爾蒙的變化。

 

不過,陳美齡所說的,都是非常「中產」的,如果是低下層家庭,真是不知道如何辦到?例如她說要用心教導兒子用英文寫故事,試問那些内地新移民,半句英語都不懂,怎樣做到?又例如她說:安排大兒子在加拿大、二兒子在美國、三兒子在香港出生,使他們反思自己身體裏流淌著甚麽血液?但是那些没有外國國藉,連半張機票也買不起的基層,只知道自己流著公共屋邨的血吧?

《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寫得很好,淺白、生動、有用,但有些人批評她炫耀……(資料圖片)

陳美齡的第一本書,是非常不錯的,誰料到她提高寫作目標,為香港把脈,嘗試探討香港的教育改革。我看畢她的第二本書《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產生了很多疑問,我是衷心的渴望,和我的偶像Agnes Chan一起研究:

「教師的待遇因不同類型的學校和資格而有迥異,這做法不公平,因而使教師全力以赴的動力減少」
如學校性質不一樣,老師的資歷也不一樣,故此,給他們不同對待,這不是很公平嗎?為何變了不公平的現象?相反,如果有些資歷較好的老師,和其他老師的待遇是一樣,會不會到他們投訴不公平?此外,如有些教師因為待遇不一樣,便拒絶全力以赴,為何要鼓勵他們有這樣的錯誤想法?
 「為了進入義務教育前,讓所有學生的水平達成一致,我提議幼稚園最後一年與小學合併」
幼稚園的最後一年課程,由小學提供,便可以使「所有學生的水平達成一致」,真的有這般神奇結果嗎?會不會太簡化事情?就算把最後一年的幼稚園課程放入小學,先前早讀了幼稚園班的小朋友,為何優勢因此便會消失?此外,為何不直接鼓勵每個小朋友都讀幼稚園,而要這樣繞一個圈的改革,去達到目的?
 「私立牟利學校,有義務償還一定數目的學位給香港社會,讓一些少數族裔學生和經濟能力不足的學生,可以免費入讀」
政府憑甚麽法律理據可以迫使這些私立學校這樣做呢?此外,多少學位才適合呢?這些「賣大包」學位,又通過甚麽制度或方式,公平地分發給貧苦大眾呢?貧苦大眾,又有多少個會領這份情呢?例如住在大嶼山的家庭,願意跑去南區的國際學校上學? 此外,這些私立學校,就是否一定代表優質教育?
 「取消校網派位制度,可為弱勢學生帶來更均等的機會,令他們可考上自己心儀的優質學校」
不明白這點的邏輯,如果一個學生成績差,就算你取消校網,容許他自由走遍全港18區的中小學,他便會容易一點考上心儀的優質學校?為甚麽必然?按道理,成績不好,就算可以跨區,也會被各區好的學校「彈」出局!
 「公開試容許學生每季或每半年都可報考,學生若自覺有足夠信心及格,便可按時應考,或多次重考」
陳美齡強調不應鼓勵考試,但是,如是上述制度,會不會學校反而日日夜夜「催谷」學生考試,考完一次又一次,直到學生考到好成績為止?
 「不是所有高中生也要應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有意升讀大學的學生才需應考DSE」
到底有多少個中學生,唸中學時會舉手說:「我不想升讀大學!」這個建議是「紙上談兵」。而其他的職業學校,又憑什麼學業或成績考量 ,是否接受這些中學生呢?
 「現有數間學院正申請升格為大學,我建議這些學院和現有的「名牌大學」合併,令學院畢業生取得更有名氣的資格」
陳美齡的理論一向強調讀書不是為名或為利,她為何有這個建議,讓可能未夠水平的大學生,可以「取得更有名氣大學的資格」?真的耐人尋味,那麼,我們可否驅使名牌史丹福大學和香港的大學合作,一起頒發畢業證書?
 為防「有錢有教育」的文化窒礙社會,當局必須徹底檢討牟利教育機構在制度中的角色
那麽,要不要批評或禁止香港的有錢人,只顧把子女送去外國受教育? 又或許要求本港的名牌私立學校,規定有多少學額,要送給低收入家庭?否則,任何這些目前現象,都直接或間接地鼓勵或容許了「有錢便有教育」的壞風氣?
 

當我們談論解決一個問題,指出方向和理想很容易,但是最難是How,現實和理想是兩大鴻溝,許多良好意願的夢想,是未必可行的。《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的教育改革建議,有些反而產生更大的難題。陳美齡今次利用這本書,希望「破門而入」,為香港教育做點事,其志可嘉。但是,如果弄到「不湯不水」,只會把僅餘的快樂,也從香港學生的身上拿走!

所有目標和理想寫出來實在容易,最困難是如何在有效的資源,眾多的利益矛盾當中,執行到這些宏願?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