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網課變親子衝突導火綫 調查指逾半學童花更多時間打機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疫情長困在家,令學童生活出變化,有機構早前進行疫下網課與青少年打機習慣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超過一半受訪青少年承認學校推行網課後,多用時間打機,年歲越大,比例越高,而大部分人面對上網課的學習障礙以及社交能力下降時,將上網視作止痛劑,越沉越深,有個案與父母發生嚴重衝突,須召警員調停,有輔導中心主任建議政府增撥資源,增加人手及早抽出個案進行輔導,為家長及子女提供適切服務。

就讀年級越高 越花更多時間打機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今年二至三月份合共訪問逾2,020名中小學生及1,100名學生家長,了解青少年有疫情影響下的打機行為及家長在當中承受的壓力,結果大五成六受訪學生承認疫情期間花更多時間打機,而且年級越高,情況越普遍,最高比例為高中生,多達六成八受訪者承認用了更多時間打機,情況值得關注。

承認用多了時間打機的受訪學生之中,有七成半聲稱為了減壓,七成一覺得生活很悶而打機,亦有六成半認為自已打機有出色表現,而同一時間學生在疫情期間需要以網課代替面授課,有五成四人聲稱能夠專注上網課,但有多達六成三至七成一的受訪青少年對學業成績及應付測驗考試表達沒有信心,甚至感到壓力。

另外,調查同時訪問1,100名學生家長,有六成四受訪者因子女多了時間打機而感到壓力,雖然有六成一人理解子女打機背後的原因,但有五成八人均不同意打機可以減壓或作為逃避現實生活不快的工具。

家長擔心網課及專注打機追不上學習進度

陳女士表示,現年16歲的兒子在青年學校就讀與電機工程相關的課程,自去年學校實施網課,兒子打機至晚上十時,延長至凌晨兩、三時,而且發現他上網課時並不專心,有時一邊上課,枱下一邊按動手機,擔心成績受到影響,她又見到兒子情緒受遊戲勝負所牽動,表現極度「忟憎」,於是待他心情稍為好轉時好言相勸,「打機打到咁忟,何必呢?」其後她成功勸服兒子「轉會」至其他較放鬆心情的遊戲,母子關係才得以改善,認為成功原因在於選擇相信兒子打機不會影響網課及學業成績,雙方才能進一步建立互信關係。

另一名就讀活動營運課程文憑的學生Eric解釋,老師上網課期間,一般會給予學生較寛鬆時間做功課,有時會長達個多小時,當他提早完成後,會趁空打開手機瀏覽社交平台或打遊戲,有機會被家長誤以為上課不專注,產生誤會。

網絡沉溺輔導中心主任鄧震宇分析上述數字反映青少年沉溺打機只是一個表徵,從前線社工接觸到的個案,發現青少年上網課遇上學習困難,甚至受疫情影響下,與同學及朋友的溝通減少,需要借助其他方面渲洩情緒,將上網視為止痛劑,部分會更投入打機中,暫時抽離出現實所要面對的問題。

網絡沉溺輔導中心主任鄧震宇指有中一女童不適合升中學習進度, 至推行網課時更嚴重,最終演變成逃課,家長向中心求助。(莫家文攝)

然而,部分家長未必能充分明白子女打機背後的需要,有時會用直接粗暴方式終止,例如收手機、拔lan線或關wifi形式作出懲罰,最終父母與子女先口角繼而動武,最終要驚動警員到場調停,個案交由中心進行輔導,才能逐漸緩和兩人關係。

鄧又引述中心過去接收到求助個案數據,指每年收到大約百多宗個案,平均每月約十多宗,疫情後未見有大幅增長,但自今年三、四月後學校面授課比例上升至一半或三分二,求助個案即上升逾倍,主要是家長擔心由網課轉為實體課,子女會跟不上學習進度,有個案顯示一名中一女學生升中後有學習困難,轉至網課後直接欠交功課,至返回實體課後乾脆缺課逃學,反映學生在疫情下面對的網課壓力,建議政府向提供輔導服務的非政府機構增加資源,調撥人手進行家訪及篩選個案,盡早向事主提供心理或活動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