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被批隱瞞及親華 世衛回應三大疑問
針對近來圍繞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方面世界衛生組織(WHO)面臨的各方批評。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全球公共廣場》(GPS)主持人扎卡瑞亞(Fareed Zakaria)連線採訪該組織發言人哈里斯(Margaret Harris),就外界針對世界衛生組織疫情防控方面的缺陷或不力指控做出解釋。
問題主要圍繞三個方面:世衛和中國是否一起隱瞞疫情數據?為何沒有更早地宣布疫情為全球大流行性疾病?為何世衛反對美國1月下旬的旅行禁令。
哈里斯通過世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時間軸」和相關世衛條例的「歷史線」兩個層面做出了回答。以下為大致答問內容:
扎卡瑞亞:1月末,中國政府封鎖武漢,病毒蔓延至6個國家。世衛此時並沒有宣布其為全球大流行病(pandemic),也沒有宣布為公共衛生緊急事件。而在當時(1月28日),世衛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訪華並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稱讚中國在疫情防控方面設立了新標準,以及在此過程中的透明度。值此時,很多人都指出中國卻在打壓那些指出是次疫情的吹哨人與異見人士。
難道不是譚德賽率先將政治帶入其中,和中國一道隱瞞疫情?
哈里斯:截至12月31日,世衛已收到來自不同消息源的通報,其中包括中國官方的通報,當時有44例不明肺炎。1天後,也即1月1日,世衛便進入抗疫狀態,組建事故管理支持小組。這個時候世衛就已經吹響警報。
世衛基本上每天都會收到全球各種不明的、令人擔憂的病毒的爆發報告。但世衛從最初便意識到這次新冠肺炎病毒的不同,也專門派出所在國家辦事處的人員勘察實況。到了1月4日和5日,世衛就先後通過社交媒體和官網通報了中國肺炎病例。
在1月中旬,中國武漢尚未封城,那時候有病例不斷增加,而實際上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則發生在1月中旬,那時尚未發現「人傳人」現象。即便如此,1月10日,世衛就發布全套指導建議,包括建議人們必須將它當做一種嚴重疾病對待,人們也必須採取一些預防舉措,包括對飛沫傳播的警惕以及保持社交距離等。世衛發出這樣的指導,是因為當時它看起來的確很像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和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
同一時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1月12日中國向世衛提供了新冠肺炎基因序列,隨後公之於世界。現在大家所談論的病毒檢測,自那時起才變為可能,正是通過這種檢測,人們才可以理解疫情的規模。
扎卡瑞亞:1月23日, 世衛冠狀病毒緊急委員會1位成員、澳洲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教授麥肯錫(John Mackenzie)提到大家的討論有一個僵局,譚德賽拒絕將其宣布為全球緊急衛生事件,麥肯齊認為這很大原因和中國隱瞞有關。
哈里斯:這些會議都是機密討論。由來自不同國家的專家和科學家參加,他們查看證據,並展開自由激烈且開誠布公的討論,最後一致向譚德賽提供建議。
實際上,大家當時給譚德賽的說法是「大家存在分歧,缺乏共識」。譚德賽要求大家再次討論,拿出一致建議,但依然未果。所以,那時世衛並未宣布疫情為全球緊急衛生事件,但隨着更多證據的出現,各界在再次討論下,最後於1月31日宣布該疫情為全球緊急衛生事件。
扎卡瑞亞:1月21日,特朗普發布針對中國的旅行禁令。而世衛則表達批評,認為該禁令不合時宜。但如今大家都在採取這種禁令。而在2003年,當時的世衛領導層對中國南部地區實行了旅行禁令,並批評中國政府對疫情的隱瞞和不透明,以及對異見聲音的打壓。為何現在的世衛領導層反而不能採取當時世衛領導層的那種態度?
哈里斯:這關乎歷史。就2003年的SARS疫情而言,考慮到疫情爆發對香港、新加坡和東亞等地的經濟衝擊,世衛對於如何更好地管理「疫情的定位」有過很多調查及討論,包括世衛的定性會否造成經濟傷害。最後各成員國在2005年通過了《國際衛生條例(2005)》(IHR)。
此次圍繞新冠肺炎召開的突發事件委員會會議,正是根據這一條例所設置的要求。其中的複雜性就和它本身是一種「國際協議」有關。該條例的關鍵要求就是儘可能地保持國際貿易的「正常運轉」,因為疫情對經濟、醫療物資的供應能力,和相關專業技能知識的共享,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和衝擊。這也是為何1月23日世衛突發事件委員會「不建議」實施旅行禁令。
相關閱讀:【新冠肺炎】事實當中自有公論 世衛沒做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