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S3劇評:英女王唔係施政佈景板!屢以君王智慧化外交危機
11月17日,歷史劇《王冠》(The Crown)第三季正式在Netflix上架。和其他情節緊湊、一走神就看不懂的英美劇不同,這部劇完全不需要補前兩季,甚至第三季的每一集都可以單獨觀看,而完全不影響觀劇效果。這種觀賞的「便利性」和《王冠》的劇作結構密不可分,因為《王冠》的每一集都是一個獨立故事,並且有自己的分集名稱,精致的文本讓它像是十個獨幕劇合集。
按圖看《王冠》第三季最新及回顧過往劇照:
據了解,這部由Netflix重金打造的劇集《王冠》,計劃拍攝六季60集,演繹英女王在位60多年來的風霜歲月,將使用3位女演員表現女王的青年、中年、老年。
由於講述的是中年時期的女王,《王冠3》中的女王一角也實現了第一次接力,由2019年奧斯卡新科影后Olivia Colman接任。有意思的是,她在獲獎作品《爭寵》(The Favourite)中演的也是一位英國女王——18世紀的安妮女王。
這部劇集有很強的「普適性」,喜歡八卦的可以看到英國皇室的各種桃色逸聞,而關注歷史的也可以跟隨大英帝國「第一家庭」的視角見證英國激蕩的現代史。
專門「揹鑊」的仲裁者
《王冠》絕非女王一人的「大女主劇」,又或者說——女王不會是永遠的戲劇核心。只不過作為一家之主兼「一國之主」,皇室成員的瑣事乃至國家大事,最後都會讓女王來做仲裁。
《王冠3》從知名的「劍橋五傑」(Cambridge Five)間諜案開篇。這五位劍橋畢業的英國人,雖然出身貴族,卻信仰共產主義,在二戰時被蘇聯招募為間諜,在二戰後先後暴露。劇中涉及的是第四位暴露身份的Anthony Blunt,他在現實中是英國女王的美術顧問,為王室服務。
儘管軍情六處已經查出Anthony的間諜身份,但是他們所能做的只是將這個信息匯報給女王,並且告訴她不能解僱他。因為作為一名蘇聯間諜,他潛伏如此之深之久而不被發現,一旦揭露會影響英國和美國的關係。於是,女王只能假裝不知道,還要在Anthony的策展上向其致謝。
如果說前兩季更多側重英國二戰後在國際舞台上的衰退,那麼國內經濟蕭條就是《王冠3》的一個大的故事背景。若「日不落帝國」的暗淡僅僅削弱了英國人的虛榮,而民生問題則真切困擾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這樣「大衰退」的背景下,皇室在英國扮演的角色就顯得十分尷尬。
點擊看更多歐美歷史影視作品評論:
亨利五世:新王之路影評︳以誠實制勝 是少年君王都懂的政治真理
【唐頓莊園】歷史劇風靡全球只因掌握3種心理!結局4年添食電影版
首先,皇室是政府運作失效時的奇兵。
在第二集中,新組閣的工黨政府由於沒有支持越戰,而讓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記恨在心。然而,經濟衰退,英鎊面臨貶值,英國必須要拿到援助。政府把這個「波」踢給了皇室,以極高的規格邀請詹森訪問白金漢宮。然而,詹森不吃這一套。最終,正在美國訪問的瑪嘉烈公主(Princess Margaret),以「放蕩不羈愛自由」的個人魅力贏得了詹森的好感,打開了這個外交困局。
其次,皇室需為內閣轉移國內矛盾的「揹鑊」。
在第三集中,工黨政府為了平息礦難造成的民情激憤,考慮把負面影響分散給女王,理由就是——她的行為是上流社會罔顧人民的典型表現。於是,媒體上出現了關於女王的負面報道。當政府考慮裁減預算時,第一個想到的也是拿皇室成員之蒙巴頓元帥(L. Louis Mountbatten)開刀,因為他一直要求增加軍事預算。於是,這位為大英帝國操勞一生的將軍就這樣退役了。而為了平息威爾士民族主義的怒火,維護國家統一,皇室還必須將正在劍橋讀書的查理斯王子,以「質子」的身份送去學習威爾士語,和當地人民打成一片。
民主社會,君王何為?
而在一個現代民主社會,已經「無權」到這種地步的英國皇室還得隨時應對「合法性危機」。菲臘親王僅僅在美國的電視訪談上開了一個玩笑,就被國內媒體盯上,並借題發揮。就連內閣成員也認為,「普通家庭正在為生存打拼,那個自以為是的吃白食的人還在那哭窮。」王室再度陷入輿論漩渦。
為了進行危機公關,菲臘親王找到BBC,把攝影機架到白金漢宮,來拍一部紀錄片。以此反映皇室成員每天多麼努力而繁忙地在工作,從而向民眾證明,納稅人的錢花得有多值。不料這樣的計劃適得其反,「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媒體又借此把皇室奚落一番,皇家威嚴最重要的防護是它的神秘感,他們竟然同意對電視攝像機敞開大門,讓我們驚嘆於他們的平庸…這足以讓一個垂死的病人拔掉支撐生命儀器的插頭。女王事後也對丈夫這次失敗的「危機公關」懊悔不已,並總結道:
玄虛和禮節,不是為了把我們和公眾分離,而是我們生存的必要條件。
這種距離和神秘感建構起來的「神性」,以及對於「人性」的壓抑和本劇中另一個故事產生了互文。
美國登月成功後,菲臘親王為人類的壯舉激動不已。當他得知美國「登月夢之隊」要來拜訪白金漢宮時,主動提出要和他們做一次私人對話。在他的眼中,這些征服了月球的人類是神一樣的存在,可他們實際上只不過是遵守了各種操作章程的普通人。
他們在參觀皇宮時,也像普通遊客一樣一驚一乍,並且激動萬分到處合影留念。「你站在樓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我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種錯位正如卞之琳這首詩展現的那樣,只不過這個結果在菲臘親王眼中沒有太多詩意,只有大失所望。
面對丈夫這種「尋隱者不遇」的困惑,女王則淡然地表示,「他們餘生將被人瞻仰,唯恐開口暴露了真實的自己,必將令大家大失所望。」這份「共情」也是她在一個民主社會當女王的心得體會吧。
「我登基的時候這個國家還很偉大,丘吉爾所說的『伊莉莎白二世時代』在我看來真不怎麽樣。我在位期間,這個地方崩塌了。」大英帝國不可避免在衰退,與之共榮辱的皇室光環不再,無處安放。
在一個現代民主社會中,君主制的存在究竟還有多大的意義?這是《王冠》一直探討的問題。這部劇的結尾,走出婚姻困境的瑪嘉烈公主給了女王一個答案:
我們掩蓋這些問題,只要我們把事情做得足夠轟轟烈烈,沒人注意到我們周圍正在崩潰,這就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本文獲「影視獨舌」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dus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