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上教育.倡議(三)】自資評審從嚴 私立規管從寬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政府增加資助學位,不代表會抹殺自資辦學的空間。私立營辦高等教育,在理論上能提供多元選擇,甚至發展成教育產業,絕對可取。當前的問題卻是自資課程亂象叢生,認受性不足,政府必須從課程評審、院校定位等方面多管齊下,方能令自資專上教育好好發展。

【專上教育.倡議】專題
一、增加資助學位4000 有能者有書讀
二、一度銳減8成 資助副學士理應復活
三、自資評審從嚴 私立規管從寬

自資辦學有如自由市場,自負盈虧,勝負自理。但政府對學生有責任,應該保障「消費者」得到較好的選擇,而非任由劣幣充斥;對辦學者來說,政府亦應提供合理的便利環境,既促進教育選擇多元化,亦有助香港發展教育產業。所以當局有必要對症下藥,理順亂象。設立專責小組檢討自資專上教育,是值得肯定的。

目前自資專上課程面對最少三個問題。從辦學者角度看,競爭有不公平之嫌;從學生角度看,課程認受性不足;從市場角度看,一旦增加資助學額,或將會有供過於求、搶學生的潛在危機。

恒生管理學院主打商學院和傳播學院,近年招攬不少學者加盟。(資料圖片)

規管繁多 宜合併處理

關於第一個問題,外界往往只知自資課程有學士、副學士、高級文憑等,卻不知道原來開辦的院校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資助大學旗下的院校,例如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等;
第二類:按法例第320章《專上學院條例》註冊的校院,例如珠海學院、恒生管理學院等;
第三類:按法例第279章《教育條例》註冊的院校,例如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等。

單看名字,是說不出分別的。雖然第一類和第二類多數名為「學院」,但這個名稱非它們獨有,例如香港藝術學院雖名為「學院」,卻是第三類。

三種註冊性質不只帶來名目上的混亂,或多或少亦反映出政策背後的思維。法例的原意是以學歷程度區分規管條例︰可頒授學士或以上程度學位的,以320章規範;只頒發副學士及高級文憑的,則以279章註冊。至於第一類院校,他們依所屬法定大學的條例規管,享有更大自主度。

三軌註冊,卻造成競爭不公。正如專責小組明確指出,279章對學校管理、校舍、收費等多方面的規管都比320章嚴格。至於法定大學的附屬學院,不以320章或279章註冊,更加可見政府當初大力推動自資課程發展之時,沒有明確藍圖,沒想到可能出現的問題,例如附屬學院或能分享設施和部分資源,甚至借助大學的名牌效應,這些早已為其他自資院校所抱怨。

因此,政府應該將所有自資院校,全部劃歸320章註冊及規管。這一步既能將資助大學的自資部門完全獨立出來,還其他自資院校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亦可令279章院校鬆綁;有鴻圖大計的院校亦可以增加人手及資源,開辦自資學士課程,提供明確的銜接機會,反過來令它們的副學位課程更具叫座力。

2015年成立的宏恩基督教學院一直財政,目前以社工課程及幼兒教育文憑為主。(資料圖片)

「寬進寬出」之感必須糾正

從學生角度看,課程認受性不足,這又能如何解決?正如前文多次指出,政府提出「六成大專生」的願景,卻沒有提供足夠資助學額,令能力較弱的學生一頭栽進自資課程,自資院校自然要接收成績欠佳的一群。最少在社會印象上,這對自資院校不是好事。

就此,政府除了應肩負更多起資助學位,更關鍵的一步是改變自資院校現時「寬進寬出」的方針。

高等教育普遍有兩種模式,或是寬進嚴出,入學容易畢業難;或是嚴進寬出,入學競爭大但畢業容易。前者貼近普及教育的理念,讓更多人有機會求進步;後者資源運用得更好,令珍貴的教育資源盡量是有能者居之。但諷刺的是,香港的自資專上卻被譏為「寬進寬出」,質素沒有保證。

目前按320章和279章註冊的院校,其收生及畢業要求都由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把關,基本上是由院校提出建議,然後評審局確認或提出修訂。然而,隨意挑選幾個副學位課程來說,例如某大學附屬學院開辦的副學士,入學要求是文憑試五科合格,或修畢基礎文憑即可,沒有成績平均績點(GPA)要求;又如某間獲准開辦學士課程不久的院校,其自費課程雖有GPA要求,但難度偏低,副學士畢業生GPA夠2.0已可入讀自資學士。

從收生人數來說,近幾年副學位課程收生人數介乎28,000至32,000人,比起五科合格而未獲資助學士取錄的人數,還要高出6,000至9,000人,可推斷自資課程取錄了不少原本成績未及五科合格,但完成了基礎文憑的學生。在畢業率方面,各大院校沒有公布自資副學位的數字。但參看教育局資訊平台2013至2015年的取錄人數及兩年後的畢業人數,可見畢業率應該達八成或以上,還未計算部分人中途輟學。寬進寬出的印象,只怕即使不中,亦不遠矣。

要提高其認受性,評審局應考慮提高取錄或畢業資格,最少真正做到寬進嚴出,或嚴進寬出。當然,如果自資課程提高收生門檻,有可能會與終身學習的理念背道而馳,令有心之士少了進修機會,但工作經驗若能獲得特別考慮,或堅持基礎文憑課程廣開收生之門,問題可迎刃而解。理論而言,即使副學位、學士等都收生嚴格,只要保持最基礎一層是寬進的話,基本上仍能做到有教無類。關鍵只在於他們進修之時能否取得好成續,走出下一道窄門。

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由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張炳良擔任主席,6月公布諮詢文件,初步建議取消註冊發展遜色的自資院校。(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應鼓勵自資院校追求高質

第三個問題,自資市場可能出現供過於求、搶學生的危機。這個問題,亦根本關係到私立大專能否真正發展。目前受政府的「人數主導」思維影響,自資院校多以廣收學生為主要目標,若收生不足,很容易被評為質素不夠,甚至未知有機會經營下去。但事實上,人數與質素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消費者」增加不代表自資課程一定好。特別是劣幣驅逐良幣、院校累鬥累的環境下,過於看重收生人數只會令情況進一步惡化。

性質上,自資辦學與公立大學定位截然不同,自資院校根本不應該視資助大學為假想敵。正如直資和私立中小學,自資院校要發展出自己的賣點,吸引特定的學生對象入讀。相對大而全的資助大學,小型院校只要走「小而優」的特色路線,就能在市場上提供多元選擇。正如城大2017年開辦的自資獸醫課程,即使學費昂貴,報讀學生仍然超出幾倍。事實上,恒生管理學院以商科為主打,珠海學院主攻傳理學科,可見市場上部分營辦者亦深明此道。

同樣以資助大學為主體的英國,私人辦學亦是走小而精的路線,針對特定範疇或行業。例如哲學家A. C. Grayling近年開辦倫敦新人文學院,專攻哲學、經濟、法律等人文學科,找來相熟的頂尖學者坐鎮,口碑不輸其他大學。

當局2015年公布的《成為私立大學的路線圖》,規定升格私立大學的要求,包括學生人數最少1,500人。有意正名的恒生管理學院雖然做到,但珠海學院尚欠約600名學生,其他能夠達到1,500人的院校,也只有明愛專上學院和東華學院。政府應考慮降低門檻至1,000人,讓自資院校更能發展特色定位及專注課程資素,而非只顧收生、收生和收生。

樹仁大學在2006年獲私立大學資格,每隔五年須接受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定期覆審。(資料圖片)

拆牆鬆綁 有助自資發展

不但如此,自資院校在多方面都輸在起跑線上,政府有必要更全面檢討現時規定,推動自資專上教育發展。僅舉三點。第一,自資院校多數起步遲,業界早已要求,希望近十年成立的院校能享一筆過啟動期補助金。第二,自資院校以市場導向,而市場不應過分受地理邊界約束,政府應提高目前10%非本地生的門檻,擴大院校的目標對象。身兼自資高等教育聯盟主席的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亦曾提出,非本地收生門檻應增加一倍至20%,與資助課程等量齊觀。雖然教育局認為,目前10%收生限額尚未見盡,沒有必要進一步放寬,但10%上限的存在本身足以影響自資院校的發展策略,放寬至最少20%可令他們調整部署,特別在政府增加資助學額(此為01倡議)和中學生人數減少時,可朝高質素專上產業的方向發展,放眼亞洲以至海外學生。

第三,即使升格為私立大學,它們若然沒有一定的研究投資,往往很難建立口碑,畢竟高等教育界的研究和教學向來相輔相成,更直接影響大學排名。故除了增加自資院校的研究撥款外,當局更應該拆牆鬆綁,讓資助和自資兩邊的研究項目能夠跟隨學者「過戶」,增加自資院校和私立大學招攬人才的競爭力。有時院校未能高薪聘才非因付不起錢,而是制度所限,私立和資助大學如同隔山。

正如專責小組所言,資助和自資界別應可並行發展,促進整體高等教育體系的多元發展,具潛質的自資院校若能升格成為私立大學,更有望成為矚目新星。但要真正實現這點,當局必須先改變根本思維,從評審把關、收生規定、撥款安排等多方面着墨,方能提供適合成長的土壤。

其他倡議專題︰
新界村民的父系後裔 機緣造就的世襲特權
勉強讀DSE 不如讀「工業中學」?
誰是「香港人」?永久性居民就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