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梁海明、梁海明|香港能在大灣區發揮什麼新作用?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當前的香港GDP早已被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深圳、廣州超越,那麼,是否意味著實力愈趨下降的香港,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當中的角色,也將越來越輕?若然如此,實在令人扼腕!若然香港還能發揮作用,那又能發揮什麼新作用?

來稿作者:梁海明、梁海明、梁海明(三名作者同名同姓,為分別成長於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香港人)

今時今日的香港,很容易遭外界「唱衰」。因為香港如今處境確實不佳,除了GDP逐漸被深圳、廣州拋離外,傳統優勢逐漸減弱,香港過去賴以成功的「小政府、大市場」模式已漸失效,傳統銀行及地產業皆乏善足陳,連過去兩、三年「單天保至尊」支撐香港經濟的金融業,近期也在美國制裁、政治針對和限制投資下現頹勢。與此同時,經濟不景,香港低層人士處境愈見艱難,中產階級向上流亦更渺茫,財富與資產會愈來愈集中於富人手上,在窮者越窮、富者越富趨勢愈發嚴重的「馬太效應」下,香港社會怨氣或將再次積纍乃至爆發,深值警惕!

不少有識人士已指出,香港過去成功的經驗,已成為現時前行的障礙,香港必須改革。然而,長期的成功經驗往往會被奉為圭臬。香港如今改革的政治成本甚高,特區政府往往稍微一個小改變就易驚動到各界乃至中央,影響甚廣。再加上,這種「重風險、輕創新」的保守心態,不僅存在於特區政府,也存在於各監管、公營機構以及多數本地的大企業。皆因一方面這些部門平時順風順水,普遍不願意冒風險創新。另一方面則是香港各界對出錯非常苛責,如果一犯錯就永不翻身,誰也不願意「試錯」。

而且,對香港大部分人而言,不改革並無太大風險,因為如果香港經濟真出現大問題,中央政府當然不會坐視不理,必會出台優惠政策支撐香港。那麼,既然有中央「關照」,香港為何還要努力?所以,現時缺乏絕地求生的危機感,缺乏改變命運,破繭而出,迫不及待做大事的改革精神的港官、港人,不在少數。

然而,吃老本沒前途,等中央救沒出息!香港假若不再妄自菲薄,並能夠自強不息,充分提升「中介人」、「試驗場」和「領頭羊」的優勢,那麼,香港或許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乃至中國內地未來的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新角色。

三名同名梁海明的作者分別是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和教授(左起)、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大中華分會創會會長和香港和解中心創會會長、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數學博士和香港科技大學金融管理碩士。(相片由作者提供)

「中介人」在破「去中國化」重圍

「中介人」優勢方面,如今,美國聯同盟國在世界範圍內「去中國化」,而中國政府迫切希望通過加深與其它國家的經貿、外交合作,突破美國「去中國化」重圍,推動中國對外新通道、新貿易的發展。香港的中介角色在現時中美摩擦加深的國際形勢下其實可以更具價值。

香港可擔任「再中介化」的獨特角色,是因為香港之所以能成為與紐約、倫敦比肩的國際金融中心,核心「軟實力」還是香港與實行與「普通法系」國家完全接軌的法律、經濟、社會體制與城市文化。香港更容易、更方便與各種法律框架以至價值觀念相似的「普通法系」國家展開討論交流與合作。

除了充當中國與歐美國家政「中介人」的角色之外,香港另一可以「再中介化」的角色,就是擔任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商業和金融「中介人」的角色,在金融市場上資金融通過程中,在資金供求者和貿易參與者之間起媒介或橋樑作用,同時提供涵蓋大灣區的商業會議與展覽的配套服務。

皆因傳統海外市場營商面對的挑戰增加,不少內地企業更積極「走出去」發展新的國際業務,而據香港貿發局近期的調查顯示,有近90%受訪內地企業表示,計劃在未來1至3年「走出去」發展國際業務,當中,有62.1%企業認可香港的專業服務是支援企業「走出去」首選。憑借廣泛的金融專業服務和全面的國際網絡,香港有能力協助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在內的中國內地企業順利地「走出去」。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也需要積極考慮提升充當金融「中介人」的優勢。早在1863年,香港的金融制度就已建立並開始發行港幣,由於香港是世界上第一個把貨幣稱作「圓」的地方,引發了亞洲各國的效仿,如日本的「Yen」、韓國的「Won」和清朝、中國民國時期的「銀圓」等,均是學習了香港的經驗,就連日本在明治維新成功後的第一批鑄幣機器,也是從香港購買的。

160年来,香港在國際金融體系貢獻不少,只要香港未來願意自強不息,提升原有優勢,還可以繼續在國際金融領域發揮引領作用,尤其是在參與國際新金融規則的制定和完善方面。隨著互聯網迅速發展,現已衍生出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金融科技、數字貨幣和加密貨幣等,加上綠色金融亦已成為國際金融發展潮流。面對這些新的交易產品、模式和市場遊戲規則,目前國際金融體系卻仍舊糾纏於傳統的金融市場和產品,未能與時俱進。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如能在國際金融監管制度、監管框架、法律框架等方面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金融科技、數字貨幣、加密貨幣和綠色金融等新領域完善和制定新遊戲規則,使之滿足促進全球金融發展、完善治理的新需要,將不但對香港發展有利,全球各國也將最終獲益。

「試驗場」聯通國際、參與「一帶一路」

在「試驗場」優勢方面,香港有能力發展成為中國內地加強與國際合作的「試驗場」。憑借作為國際航空、航運中心的優勢,香港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周邊的海南自貿港,共同組建國際物流發展聯盟,以此試驗如何加強區域間的合作,建立區域連接機制。

海南自貿港是中國最大的自貿港,粵港澳大灣區則擁有廣州南沙港、深圳蛇口港、香港葵涌貨櫃碼頭等港口,以及擁有作為國際航空、航運中心的香港,和廣州、深圳等著名的國際機場,加上大灣區內有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網絡。如果自貿港和大灣區各自為戰,無疑浪費優質的物流資源,若能組建國際物流發展聯盟,進行優勢互補、互聯互通,很大可能將發展成一個從儲存、包裝、裝卸到流通、加工、配備等集於一身的新型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國際物流聯盟,從而共享共贏海南自由貿易港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所帶來的機遇。

尤其是,香港作為「試驗場」,可在國際物流聯盟當中,發揮在供應鏈管理以及相應的專業服務領域的獨特優勢、包括海事法庭以及仲裁與調解中心、航運金融保險等,以及協助設立國際物流銀行。此不但可為物流聯盟提供支持物流業發展的供應鏈金融產品、融資服務,也能開拓國際物流供應鏈金融業務,並可以此擴大與物流公司的電子化系統合作,完善供應鏈信息系統,實現對供應鏈上下遊客戶的內外部信用評級、綜合金融服務、系統性風險管理,從而培育壯大自貿港和大灣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打造現代物流體系。

我們也相信通過上述措施,不但有助於海南自貿港、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也能通過自貿港、大灣區鐵路班列、中歐班列、高鐵、港口、機場的聯動,讓「一帶一路」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如中亞國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如東盟國家,更加無縫對接,更有助於增加中國在國際物流業界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領頭羊」推動內地邁向「消費經濟」

在「領頭羊」優勢方面,香港可引領、改變中國內地的消費觀念。如今港人紛北上深圳、廣州消費,已讓深港兩地深刻體會到港人的消費熱情和消費方式。香港完全有能力向中國內地推廣香港積極消費的生活方式(Lifestyle),以推動中國內地擴大消費市場,助長民眾消費觀。中國內地要發展經濟,需要進一步擴大內需,形成大規模的有效消費需求。但內地民政面對高樓價、收入萎縮、教育醫療支出龐大等睏境,日子並不寬裕,導致消費意願不高、購買力弱,當前,中國的私人消費只佔GDP的38.2%,即使一線城市如上海、深圳,其私人消費佔比GDP也只有約50%。

反觀香港,早已從「儲蓄經濟」轉型為「消費經濟」,私人消費總額貢獻了香港GDP的約70%,排在全球前列,甚至比世界消費大國美國的66%、英國的62%、日本的54%還要高。

為何同是華人為主的社會,城市之間的私人消費差距如此之大?究其原因,主要是香港的低收入民眾同樣擁有消費能力。這群人有資格租住公屋,及享有各類費用減免,固定支出並不高,日用品消費能力甚至可能強過很多年輕中產。再加上,香港是零關稅地區,優質的外國日常用品、食物價格普遍經濟實惠,即使是底層民眾也能夠消費得來,導致他們也願意增加消費,嘗試新產品。

因此,如果民眾缺乏消費意欲,則刺激需求的最佳方式,就是讓優質的日常用品、食品價格降到最基層民眾都負擔得起的水准,由需求創造供給。因此,可考慮在內地推廣這種消費模式,由香港引領內地提升民眾的消費率,為內地的擴大內需貢獻香港的力量。

香港消費高並非是單獨案例。美國物價曾經從1700年代至1913年,穩步下跌近150年,在這段時間,美國歴經了人類歴史上最快速的經濟增長,原因在於雖物價下跌,但也促使消費增多,令需求旺盛,需求增加則促進供給加大和生產效率加速,從而推動物價繼續下跌。持續至今,美國私人消費佔比較高,也是由於優良日常用品、食物的價格低廉,大部分民眾都消費得起。

與此同時,香港擁有的眾多廣告、設計和品牌相關人才,過去數十年成功為香港本土商品、外國商品打造出消費者耳熟能詳的知名品牌,極大地促進民眾的消費意欲。對於無論是要衝出國際,還是要擴大內銷,促進消費的中國內地生產廠家,均可考慮引進香港廣告、設計和品牌相關人才,通過打造更具國際化的知名品牌,以此吸引民眾更多消費,同時也有助於香港的相關產業、人才進入內地發展,捕捉內地14億人口的消費大市場。

而且「中介人」、「試驗場」和「領頭羊」的優勢並非不相關的獨立條件,而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正因為「中介人」的地位,香港作為「試驗場」才能吸引內地不同地區以至國際上不同國家的業界參與,才能更有效率地實驗和得到更多成果,這樣才有本錢擔當「領頭羊」,更能把「試驗場」得到的成果推廣到海內外不同地方和國家。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若然香港能夠充分結合和提升「中介人」、「試驗場」和「領頭羊」的原來優勢,主動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扮演新角色,香港將來很有可能繼續散發東方之珠的風采,甚至將更加異彩。香港的未來,將取決於港人思想上是否進取求變,是否主動挖掘原有優勢,是否擁有足夠開放的思維和視野,就像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所說:"Greater than the tread of mighty armies is 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世上有一種東西比所有的軍隊都更強大,那就是:恰逢其時的一種思想。)

作者梁海明是光通信博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大中華分會創會會長、香港和解中心創會會長;梁海明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數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金融管理碩士;梁海明博士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教授。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