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枉不休  老有所為何所為

撰文:鍾劍華
出版:更新:
退而不休當然可以,更可能會漸成常規,但卻絕對不能為所欲為,而且更應該是知所進退,要有所不為。在政治上更應如此。
鍾劍華
退而不休,在中國官場尤其常見。圖為慈禧太后(左三)。(資料圖片)

中國特色的退休:退而不休

南宋大詞人辛棄疾曾經慨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一種因年華老去而產生的疑惑,遠不如曹操那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不過這一種豪情演變下來,結合着中國人在政治觀念上的保守與制度建設上的落伍,往往為政治大家長提供了可乘之機。可以像慈禧太后般「垂簾聽政」;也可以像鄧小平一樣,在崗位退下來之後繼續本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一介平民的身分繼續指點江山,把持政局。

曹孟德的「志在千里」還有着要奔赴遠大目標的意圖與志向。到了慈禧的「垂簾聽政」,除了攬持權勢之外,就只是要「維護祖宗家法」了。再到了共產黨,鄧小平也好,中共八老也好,最大的目標就只剩下要捍衛那一個充滿封建專制習性的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了。其反映的政治氣度真的可謂一蟹不如一蟹。

美國雖然只是一個只有 200 多年歷史的國家,但在制度建設上,便比較有效地制約了這一種政治大人物退而不休、死抱權力不放的欲望。美國的總統卸任之後有一個傳統,就是必定要離開華盛頓特區,因為堂堂的美國首府,不能同時有多過一人可以被尊稱為「總統先生」。卸任總統雖然仍然擁有重大的政治及社會職能,也仍有一定的權威,但從來不會輕率對政府的施政作評論。

有傳前特首董建華曾向中央推薦,由胡國興出任回歸後首任律政司長。(資料圖片)

退而不休風氣蔓延香港

中國徒具幾千年文明及歷史,但在制度性的制約不健全的情況下,政治權力便可以盡情發揮其如春藥般的效用,政治上的大人物都喜歡如垂簾聽政般在幕後操控;也樂於以一介平民的身分接受台前領導人的「朝請示,晚請安」;更恨不得自己能夠對重大事務作最後的拍板。近日,連續有好幾位前黨政領導人物曝光,引起了對習近平權位有危機的揣測。是真也好,是假也好,都反映政治大家長退而不休風氣所造成的損害。

近年,香港也似是習染了這種風氣。已經 78 歲的前特首董建華早前便一再召見記者,發表政論,甚至向議員叫陣。已經落任多年的前律政司長梁愛詩,以 76 的高齡,也仍以輕視不齒的口吻公開說「不放心將香港交給年輕人」。年輕一代聽到這些「退而不休,愚而自用」的政治元老級人物的教誨,除了粗口回應之外也莫可奈何。也許這正是香港社會撕裂及無力感蔓延的其中一個原因。

退而不休當然可以,更可能會漸成常規,但卻絕對不能為所欲為,而且更應該是知所進退,要有所不為。在政治上更應如此。不然便會窒礙了社會的正常世代更替,也破壞了社會體制上的新陳代謝,對整體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可説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