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署50年|廉政學院正式成立 胡英明:貪污如變形蟲有賴全球合作

撰文:孔繁栩
出版:更新:

廉政公署今日(2月15日)踏入50周年,廉政專員胡英明接受《香港01》訪問時,形容過去半世紀廉署面對的挑戰多變,貪污就如一條變形蟲,手法不斷演變,由1970年代公開「收片」,至1980年代金融貪污,近年有工程圍標案,而科技罪案將會成為趨勢。

香港國際廉政學院正式成立,首個課程由聯合國在港舉辦的財務調查課程,為期九日會有20多國代表參與,學院亦會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大灣區城市合作。胡英明認為,廉署、國際合作及學院培訓,可以構成「鐵三角」打擊貪污。

廉政專員胡英明形容,貪污就像一條變形蟲,手法不斷演變。(蘇煒然攝)

廉署在1974年成立,當年成立目的要打擊政府內部及警隊貪污,最為著名為外籍總警司葛柏案;至1980年代經濟起飛,集團式金融貪污成為趨勢,近期上映的電影《金手指》,正是改編自真人真事「佳寧案」。

+9

八十年代「佳寧案」調查歷時17年

「佳寧案」調查歷時17年,花費逾2億元公帑,廉署走遍8個國家將主腦陳松青繩之於法。胡英明表示,1980年代金融監管未成熟,罪犯會利用空檔在金融及銀行體系中進行貪污,1988年亦有交易所貪污案,均對民生造成影響,廉署當時成立「私營機構顧問組」,調配資源,向私營公司及機構進行肅貪倡廉。

「AI可以被利用作犯法,但都可以幫助調查」

胡英明形容貪污就像一條變形蟲,手法不斷演變,1970年代公開「收片」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份;其後貪污變得隱蔽,不法分子以權謀私,在工程、採購、大廈維修等利益輸送。他估計科技罪案將會成為趨勢,廉署需要走在潮流之前,及與全球合作,「世界變得太快,貪污手法要睇全球,可能係AI、區塊鏈、加密幣貨,暫時香港唔係主流,但唔代表將來唔會,AI可以被利用作犯法,但都可以幫助調查。」

50周年舉行「反貪.不停步」宣傳

廉署50周年,以「反貪,不停步」為口號,舉行多場線上線下跑步,宣傳防貪訊息。「重頭」項目是成立香港國際廉政學院,過去一年已舉辦多個先導課程,首個正式課程由聯合國在港舉辦的財務調查專業課程,有20多個國家派員參與為期九日的課程。

廉政學院亦會為「一帶一路」國家及大灣區城市提供課程,關鍵績效指標(KPI)為舉辦20個海外及10個本地課程,為最少2,000名專業人士、不同國家政府人員或海外反貪人員提供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