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黑臉琵鷺數目創新高 后海灣六連跌

撰文:黎明佩
出版:更新:
編號S21黑臉琵鷺,曾於2013年由韓國飛到香港,2年後被追蹤到再臨香港。(香港觀鳥會Pippen Ho攝)

今年黑臉琵鷺全球普查已經完成,總數共錄得3,356隻,創歷史新高,香港卻連續6年下跌。香港觀鳥會形容整體結果值得欣喜,反映全球共同的保育成效,但強調對香港后海灣的濕地保育,感到憂心。

普查結果顯示黑臉琵鷺總數上升,比去年多了84隻,當中數量最多仍然是台灣,錄得2,060隻,佔整體逾六成;其次是中國(434隻,佔12.9%)、日本(383隻,佔11.4%),和港深的后海灣地區(371隻,佔11.1%)。數字上,升幅最多的地區是中國,增加104隻;跌幅最多的是越南,少了31隻。香港則下跌了40隻,香港觀鳥會研究經理暨全球同步普查統籌員余日東稱:「后海灣的情況令人憂心。」

黑臉琵鷺主要捕食小魚和小蝦。(香港觀鳥會John Yu攝)

黑臉琵鷺最大威脅 棲息地減少

余日東指,黑臉琵鷺面對最大威脅,是棲息地正不斷減少。香港近6年黑臉琵鷺出現數量持續下降,原因未能確定,但香港觀鳥會將集中研究是否源於香港濕地退化。

他大膽假設:「香港的米埔濕地是有可能死去的!」當全球的濕地保育區正因為發展和人為破壞而不斷減少,而黑臉琵鷺數目上升,可以預想牠們的居住密度增加,長遠而言不樂觀。

自然生態環環相扣,而濕地是一個動態環境,黑臉琵鷺的數目變化因素很多,包括氣候變化、水源質素、食物數量(小魚和小蝦)、人類干擾和保育政策等。余日東估計,氣候變化與北面地區(中國大陸)的數字上升有互相呼應的關係,他舉例指出,氣候暖化使北部本應結冰的湖水沒有結冰,讓黑臉琵鷺有機會覓食,就不用飛往較遠的南部地方。

是次全球普查共動員超過200位普查員,參與地區包括台灣、香港后海灣(包括深圳)、中國大陸、日本、越南、韓國等東亞地,而香港則有超過20位調查員參與。

黑臉琵鷺有何特徵?

特徵:黑色臉龐、黑色扁平「湯匙嘴」、白色羽毛、長腿
路線:初春開始往北方繁殖;十月開始往南方渡冬和覓食
地區:常見於米埔自然保護區、后海灣,亦見於濕地公園和南生圍

雖然內地發展及生境改變均嚴重威脅黑臉琵鷺的存亡,但今年仍錄得最大的數字升幅。(香港觀鳥會謝偉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