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烏功效|黑髮補肝腎7好處製首烏更有益?4類人不宜亂食可致命

撰文:蘇翰林
出版:更新:

何首烏要說到功效,第一時間總聯想到與烏髮有關。但除此之外,它還有什麼好處?何首烏之中還分製首烏,功效亦有不同,亂食隨時傷肝!無論進食何首烏或製首烏還有什麼禁忌?

何首烏是什麼?

何首烏,別名首烏、夜交藤根或赤首烏,屬於蓼科植物的一種,味道微苦、甘澀。表面呈紅棕色或紅褐色。藥用部位為其塊莖狀根部,分為赤紅色及白色兩種,兩種主要功效相同。

《本草綱目》:「氣溫,味苦澀。苦補腎,溫補肝。」(視覺中國)

何首烏名字由來

關於何首烏名字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唐代有一何姓男子,因身體虛弱而滿頭白髮,後來吃了一種不知名的藥材後,白髮變黑,病情好轉。這藥材就是首烏,因該男子姓何,故稱藥材為何首烏。

另一說法則是與漢朝政治家司馬相如有關。據說司馬相如因粗勞過度而頭髮變白,太醫讓司馬相如吃了一種紅褐色不知名的藥材,白髮果真的變黑了。如是者,司馬相如為這種藥材命名首烏,又因太醫姓何,故稱為何首烏。

何首烏有毒?

何首烏是常見的中藥材,據《本草綱目》記載,何首烏「氣溫,味苦澀。苦補腎,溫補肝。」不過,經常會與製何首烏混淆。何首烏由於含有毒性,需經中藥炮製、科學萃取或由醫師評估才可服食,這些經炮製處理過的便稱製何首烏(或稱製首烏、熟何首烏),而在藥材舖買到的,或大多數食療、保健品,選用的都是炮製好的製首烏

何首烏、製首烏分別

處理

何首烏:指未經處理的生何首烏。
製首烏:何首烏的製成品,是將何首烏的塊根以黑豆汁及黃酒拌勻後,經燉煮至其汁液收乾,或以清水浸軟後,蒸煮曬乾製成。

形狀

何首烏:呈團塊狀或不規則的紡錘形,長約6~15厘米,直徑約4~12厘米;表面呈紅褐色,皺縮不平。
製首烏:呈不規則皺縮狀的塊片,約1厘米厚。表面呈黑褐色或棕褐色。

何首烏功效 製何首烏功效更佳?

功效:何首烏與製首烏的功效並不相同。想取得補益的功效,如烏髮、補益精血等,則需用製首烏。

何首烏:解毒消癰(癰:氣血因有毒邪壅塞而不通)、潤腸通便。
製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讓鬚髮變黑強筋骨化濁降脂(化濁:清除人體內的致病原因;降脂:降血脂)。對於血虛萎黃(萎黃:營養不足或身心疲勞引起之低色素性貧血症),眩暈耳鳴、鬚髮早白、腰膝酸軟、肢體麻木、女性經血或陰道分泌物過多及高脂血症患者有效。

味道

何首烏:微苦,甘澀
製首烏:味道較甘厚,藥材經炮製後,其所含的成分產生變化,使首烏所含的卵磷脂及糖增加,令補益效果變得更佳。而且製何首烏經過炮製,所以幾乎不含毒性,也由於功效較何首烏好,所以使用率較何首烏高。

亂食首烏恐肝中毒

雖說何首烏可以補肝,但並非絕對安全。胡亂服食何首烏,可能會引致肝中毒,傷肝臟。衛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曾就兩者的分別作詳細介紹,並說明曾有人食何首烏中毒,原因有可能是誤將何首烏代替製何首烏服用。

何首烏禁忌及處理 亂食可致命

因何首烏含有蒽醌類衍生物,對肝臟有毒,如過量服用可能會導致肝功能受損,如出現食慾減退、乏力或黃疸;也有可能會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表現為腹瀉及排糊狀黑便)。更嚴重的,可能會導致陣發性或強直性痙攣,甚至因呼吸肌痙攣而死亡。因此,建議服用時先諮詢醫生意見。

何首烏及製何首烏服用量參考:

使用方劑內服的何首烏/製何首烏:一般建議用量為10-30克;
保健食品中生何首烏的每人每日用量:不得超過1.5克;
保健食品中製何首烏每人每日用量不得超過3克。

製何首烏禁忌及處理

何首烏含有鞣酸,遇鐵可能會降低藥效,因此不宜用鐵鍋煎煮。

製首烏雖然經過炮製,幾乎不含毒性,但建議在正規店舖購買,且烹調約1至1.5小時。另外與何首烏一樣,不宜用鐵鍋煎煮。

何首烏適合人士

1. 月經色淡量少者
2. 易腰酸疲倦者

製首烏適合人士

1. 肝、腎兩虛人士
2. 經常腰膝酸軟人士
3. 面色萎黃者
4. 鬚髮早白者

何首烏及製首烏不適合人士

1. 正值生理期的女性
2. 孕婦
3. 有口臭、口乾舌燥、濕痰或容易腹瀉症狀人士
4. 肝功能不全者及有肝病家族史的人士(如乙型肝炎)

製首烏食用方法

製首烏可配搭烏雞一同食用,烏雞具有滋陰清熱、補肝益腎、健脾止瀉等功效,與製何首烏功效相若,對貧血患者有益。以下補血養腎的湯水,不妨一試。

何首烏黑豆烏雞湯

何首烏黑豆烏雞湯功效:滋補肝腎、補血養顏、烏髮(資料圖片)

材料:製何首烏3塊(約20-25克)、烏雞半隻、紅棗8-10粒、黑豆40克、薑20克、1.5升水

做法:
1. 製首烏、紅棗浸泡約20分鐘瀝乾備用;
2. 將烏雞放入一鍋滾水中,以大火煮約5分鐘,取出瀝乾備用;
3. 在平底鍋加入黑豆,輕力炒約3-4分鐘後取出備用;
4. 準備一鍋水,將所有材料加入水中,以大火煮滾;
5. 燉煮10分鐘後轉為中火,再煮90分鐘,最後加盬調味即可。

功效:滋補肝腎、補血養顏、烏髮

參考:衛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