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場一定跟公義過不去?
從銅臭的角度出發,公義也重要,但一個令社會可以穩定發展的公義,和出於對理想追求之公義,定義可以不同。
以討論「公義」聞名於世的哈佛哲學家Michael Sandel來港引起撲飛潮,他的暢銷書《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道出市場的道德缺陷及其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像往奉市場為神聖的經濟學家臉上摑了一巴。
旁人以為經濟學家只識講錢,與公義毫無關係,那是錯誤的。公義的概念艱深,這裏的討論只採用坊間最籠統的理解。
經濟學只是理解世界的工具,這個工具用來達到什麼目標由人決定。就算一個國家以經濟發展為目標,不見得不需要公義。若社會不能控訴豆腐渣工程,鉛水無人處理無人賠償,絕對會妨礙社會穩定發展。如果常有人冤屈下獄,惡人壞事做盡但逍遙法外,不見得這個社會能長治久安。
從銅臭的角度出發,公義也重要,但一個令社會可以穩定發展的公義,和出於對理想追求之公義,定義可以不同。公義本身是抽象的概念,概念需要制度實行,但有制度不等同有公義。
從人類福祉的角度出發,公義就更重要了。左派說到公義,必定會提及經濟上的財富再分配。右派一般回應這會減少勞動誘因,官僚耗費資源,社會效率降低,但這不是絕對的。
首先,從效率的角度出發,社會低層活得太慘,易生動蕩,一定的社會褔利可以當收買費,使社會和諧,所以富人也願意。
第二,普及教育令窮等人家的孩子都有機會發揮,令有天分的人不會錯配到不適合的工作,對社會有莫大好處。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衡量選擇時,會將社會不平等的因素計算在內。假設以下有兩個選擇:
一, 你在A世界住400呎,其他人住600呎;
二, 你在B世界住300呎,其他人住200呎。
如果平等沒有任何價值,答案應是住A世界,但原來也有不少人選擇B世界。
經濟學家Robert Frank說,原因可以是心理上的,也因為某些資源的分配,看的不是你擁有多少,而是看你有這個世界排名第幾。公開拍賣只有頭一名能投得拍賣品,申請工作聘書只會offer給最好的求職者。至於選男女朋友究竟是看你擁有多少,還是基於相對排名而定,留給讀者自行思考。
因此,如果出發點是人的幸福,就必須考慮社會平等。社會並不需要也不能達至完全平等,要平等到甚麼程度,是個拗到天昏地暗也不會完結的課題。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