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國事訪問沙特 拜登外交再受挫 美國能適應多極世界嗎?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經過幾個月來的各種傳聞,以至上周沙特開始對各方媒體未定確實日期的採訪邀請之後,中國外交部在12月7日終於確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會在7日至10日到沙特首都利雅得(Riyadh)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峰會」,並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此次國事訪問被喻為2017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後以沙特作為首訪之地以來的利雅得最具排場的外交大典,預料將把拜登(Joe Biden)本年7月到沙特「求油」的低調行程完全比下去。

根據沙特方面的消息,沙特國王薩勒曼(King Salman)對習近平的邀請是為了加強雙方的歷史性關係和戰略夥伴關係,並將簽下接近300億美元的合作計劃。沙特官方還為此特意發布了沙中關係歷史的文章,點明兩國緊密關係長達80年,此年代追溯恍惚是要向美國說明沙中關係與二戰以後、冷戰以來沙特與美國傳統上的「石油換安全」關係同樣深遠。

這一次國事訪問,再次以更具體的方式突顯出「美國不再是沙特的唯一」,其中有歷史的偶然與時勢的必然。

美國民主黨與沙特關係難修復

一方面,美國民主黨近年愈來愈受到意識形態主導,逐漸失去務實外交的精神,拜登上台以來更以「民主對抗專制」作為其對世界大局的定位。王權統治的沙特當然是在「專制」的一邊。這就構成了美國民主黨政府與沙特政權之間的根本矛盾,使得美沙關係變成了美國國內兩黨政治的延伸——只有共和黨才有可能與沙特衷心合作。

2018年沙特異見記者、《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卡舒吉(Jamal Khashoggi)在土耳其沙特使館被殘殺的事件,更成為美國民主黨與實質掌權的沙特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之間難以修復的裂痕。

卡舒吉2018月10月2日進入沙特駐土耳其伊斯坦堡大使館後失蹤,其後證實遭到殺害。(AP)

在競選期間,看準了氣候變化之下「石油頂點」即將來臨、沙特難以離開美國軍事保護傘,拜登就表明會將沙特視作「被放逐的國家」(pariah),上任之初更拒絕與穆罕默德溝通,而改與年邁國王薩勒曼交手,以滿足民主黨內重視普世價值選民的要求。拜登亦公布了美國情報機構認定王儲穆罕默德指使殺害卡舒吉的機密報告內容,以跟輕忽「卡舒吉事件」的「無道德」特朗普作對比。自始,美沙關係進入冷凍狀態。

俄烏戰爭、石油交鋒與拜登「負荊」

這一種歷史的偶然發展,卻被另一個歷史的偶然打破。本年2月底爆發的俄烏戰爭,一開打就推高了全球能源價格,在西方逐步制裁俄羅斯能源出口之際,以沙特為首的產油國增加供應填補俄國能源空缺,甚至壓縮俄國能源收入,對於美國的地緣策略尤其重要,也對拜登本人的國內民望和中期選舉形勢舉足輕重。

這就構成了沙特對於拜登當局討價還價的重要籌碼。俄烏戰爭開打之後,沙特維持中立,沒有站隊美國,拜登傳聞曾嘗試親自遊說沙特等國增產,卻遭沙特當局拒接電話。

面對連月高漲的油價,拜登最終決定放下意識形態的堅持,走回務實外交路線,不顧國內批評,於7月親訪沙特,名義上是訪問以色列再順道到沙特出席海灣合作委員會(GCC)峰會,然後「剛好」跟沙特王儲穆罕默德見面,但事實上這卻是他個人以美國總統身份對王儲的一場「留有一點面子」的「負荊請罪」,希望博得後者增產石油。

美國總統拜登7月15日抵達沙特阿拉伯紅海城市吉達。圖為他在薩拉姆宮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碰拳。(AP)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這一場外交表演來自美方與沙特之間的幕後交易。《紐約時報》稱拜登訪問背後的雙方「認知」是沙特每日增產石油75萬桶,隨後阿聯酋亦會增產每日50萬桶。

然而,看穿了拜登對沙特的無計可施,王儲穆罕默德可算是極盡玩弄拜登之能事:8月OPEC+會議決定增產每日10萬桶,到9月已馬上回轉減產10萬桶,而在10月在維也納舉行的疫後首次親身會面中,OPEC+更大幅減產每日200萬桶。

在中期選舉前面目無光的拜登當然是雷霆大怒。白宮發言人皮埃爾(Karine Jean-Pierre)直批OPEC+站隊俄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更將矛頭指向沙特,聲言沙特「強迫」其他OPEC小國減產,用以「增加俄國收入和挫損(西方)制裁的有效性」。拜登自己也多次表示沙特將會為此承擔「後果」,並啟動了對美沙關係的重審。

不過,正如近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報道一般,此等重審並無進展,美方官員也坦誠對於沙特沒有可行的選擇,「人們都認識到,沙特一失,海灣即失,我們需要這個安全夥伴關係」。

拜登對此當然也是了然於胸的。他7月訪問沙特期間就表明:「我們不會離開,不會留下一個可供中國、俄羅斯或伊朗填補的空洞。」而事實上,在「求油」失敗反被打臉之後,拜登在行動上繼續向穆罕默德示好,以後者最近正式被任命為沙特首相為由,向法院表明聯邦政府認為穆罕默德有主權豁免權,最終使針對穆罕默德的卡舒吉案民事訴訟無疾而終。

圖為2016年8月3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時任沙特副王儲的穆罕默德,聯同雙方官員在杭州G20峰會舉行前開會。(Reuters)

「石油換安全」已成歷史陳跡

問題是,在時勢的必然驅使之下,美國「不離開」並不代表海灣地區就沒有可供他國填補的空洞。

美國與沙特的80年盟友關係本質就是「石油換安全」。但這條交換式的兩方都出現了空洞。一方面,隨着美國頁岩油開採技術的發展,美國自己變成了世界最大產油國,美國對於沙特原油和石油製品的進口量已跌至近40年未見的低位,兩國在全球石油市場上更變成了一種競爭者之間的關係。

相較之下,經濟急速發展的中國卻變成了沙特石油的最大買家,也是沙特的最大貿易夥伴。美沙和中沙之間基於石油貿易的關係出現了此消彼長的時移世易巨變。

2020年沙特的原油出口數據,可見中國佔其四分之一。(OEC)

另一方面,經歷過20年失敗的阿富汗戰爭和出師無名且無道、戰果成疑的伊拉克戰爭之後,加上美國地緣政治上的「印太轉向」,美國的安全保護傘價值早已大打折扣。

在美國的「保護」下,受伊朗支持的也門胡塞武裝組織(Houthis)近年不斷對沙特作出零星攻擊,而沙特也未能壓止胡塞組織在也門的擴張。2019年沙特石油設施受到胡塞組織襲擊,沙特直指其為伊朗所為,最後美國特朗普當局也沒有對此作出有力回應。到本年初,胡塞又發動了對阿聯酋的首次致死襲擊,換了顏色的白宮也同樣地沒有任何作為。

行動比說話更實際,無論拜登如何堅稱美國不會離開,美國事實上卻已踏上了撤離中東之路。

而隨着再生能源發展的趨向,「石油換安全」本身已變成了一樣過時的歷史產物,沙特等中東國家所需要的是後石油時代的新發展。對此,美國卻沒有戰略上的回應。相較之下,重視不同面向外交關係的中國則自然成為了沙特的選項,除了石油貿易的關係之外,雙方近年在監視科技、彈導道彈、無人機、5G基建等項目都不斷開展合作,兩國也同意以中方的一帶一路與沙特的「2030願景」作整合。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左四)率團2022年7月15日訪問沙特阿拉伯,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不在圖中)及其他官員在阿薩拉姆王宮(Al Salam Royal Palace)出席工作會議。(AP)

拜登7月訪問期間,雖然在5G和其他基建項目提出了與沙特的合作,但遲來的美國已失去了重新定義新時代美沙關係的先機。

不過,中沙關係從目前的形勢看來,也一定有其上限。雖然本年3月《華爾街日報》報道沙特正考慮以人民幣作石油結算,不過最近沙特官員的放風似乎顯示這不會是習近平訪沙期間的一環。而中國與伊朗的緊密關係,以至沙特長年對美國軍備的依賴,也決定了美沙的安全合作依然遠遠優於中沙之間的安全關係。

換句話說,美國民主黨政府與沙特之間至少會以「面和心不和」的姿態維持着兩國基本上的盟友關係。

但無論如何,這一次習近平國事訪問沙特,也可說是王儲穆罕默德摑在拜登臉上的第二巴掌——畢竟,對於美國而言,俄國是即時挑戰,中國是長期挑戰,但作為「盟友」的沙特卻先後對兩者高調示好。

拜登對於沙特的無能為力、沙特對於中國的樂於接受,其實是世界多極化大趨勢的一個縮影。在這個新世局之下,美國再也沒有在全球各個領域的話事權,而不同的國家也將按照自己的利益而追尋不合美國心意的國策。對此大勢,美國除了迫強接受之外,已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