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德國最近的怪事和朔爾茲訪華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最近德國發生了兩件不尋常的事情。第一件事是德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和意大利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之間的利差,縮小到歐元區成立以來最小的水平。要知道,德國是歐洲的龍頭老大,意大利曾被稱為「歐豬」。利差縮小,意味着國力的此消彼長,意味着德國在歐元區的地位和實力在下降。

第二件是,德國不贊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連任。要知道,在出任歐盟掌門人之前,馮德萊恩擔任了16年德國的內閣部長,甚至官拜國防部長,她當年肯定是在默克爾力挺之下上台的,現在居然被孃家人所拋棄。

作者:陶冬,前瑞信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欲於今年6月歐洲議會選舉尋求連任。(Reuters)

在這種背景下,德國總理朔爾茲(Olaf Scholz)帶領上百人的商界領袖,訪問了中國。他要為困境中的德國,尋找一條出路,在地緣政治中尋求相對平衡的出路,既顧及政治又爭取商業利益的出路。

去年德國經濟收縮了0.3%,為G7經濟中唯一一個增長倒退的國家。德國是俄烏衝突導致的能源危機中受傷最深的國家,也被重化工業和機械工業訂單下降嚴重拖累。令人泄氣的是,增長倒退看來還會持續,朔爾茲的民意支持度也跌到谷底,執政聯盟輸掉了幾場重要的地區選舉。朔爾茲此時帶領商界大隊人馬訪華,當然對振興本國經濟寄予厚望。

馮德萊恩看自己連任的機會在下降,便一口氣推出了幾項對抗中國和調查中國產品的措施,試圖在離任前固定下抗華的政治遺產,朔爾茲政府就打算和她劃清界限。朔爾茲領導的社民黨務實派在政府中日漸強勢,綠黨影響力下降,於是德國對華的政治立場趨向温和,更關注貿易關係。

朔爾茨訪華:4月15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上海參觀科思創亞太創新中心。(新華社)

在以電動車反補貼為首的歐盟貿易調查中,德國的立場比較温和,朔爾茲更強調市場開放,並身體力行向中國示好。在歐洲國家中,德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最高,最輸不起貿易戰。去年多數工業國家先後祭出了「去中國化」產業、貿易政策,德國對華投資則逆勢增長了超過4%,創下119億歐元的歷史新高。

對待中國電動車出口,朔爾茲政府的態度十分重要。以目前的形勢看,歐盟在夏季開始對中國新能源車施以15-25%額外徵稅的機會頗大。一旦中國對此加以反制,對不少德國企業可能是災難性的。朔爾茲千里迢迢來中國,就是為向中國示好,試圖把禍水引向其他歐盟國家。其實,朔爾茲政府不僅應該對北京表態,更應該向布魯塞爾施加壓力。動作比言論更值錢。

本文轉載自「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