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與時間競賽 精簡建築周期減建築成本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袁順圍袁順圍

沙田T4主幹道工程的68.1億元撥款在一片爭議聲中通過,令本港天價建築成本再成談論焦點,學者及議員紛紛獻計,冀解決這困擾多年的難題。建築成本包括工資、材料、機械,以及安全/質素/環保合規成本等等,這些都總有簡單直接方法去減省,如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聘用外勞、採購性價比更高建材,但最重要的「成本」其實是時間。T4幹道工程2006年提出,18年後仍未建成,導致造價飆升5.5倍;一個古洞站的建造成本因疫情延誤後,兩年間由35億增至約98億元,故想方法精簡整個建築周期,將官僚審批及前期工作流程壓縮、改變過時法規,令整體工程效率大幅提高,才是關鍵所在。

本港建築工程成本一向高昂,貴絕亞洲,相關成本較深圳高出約5至6倍,亦較新加坡高約5成。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指出,政府近年大力推展土地房屋供應項目,包括發展新市鎮和新發展區、建啟德體育園和推行醫院發展計劃等,預計未來3年基本工程開支將進入高峯期,每年希望控制在平均約900億元,較過去5年增長約17%。私人市場的建築工程量亦十分龐大,即使近年樓價下滑,但建造業議會去年亦預測,未來10年香港每年的整體建造工程量開支將達至2,400億元至3,750億元。

在建築世界裡,「時間就是金錢」這法則尤其明顯,特別是美國遲遲未減息,在息口高企、建築工人成本高昂的環境下,整個工程拖得越長,建造成本就越高,所以只要工程提早一年半載完工,節省的總成本動輒以億元計。立法會建築規劃及園境界議員謝偉銓日前亦明言,香港的基建及建築工程出名需時特長,隨時比內地同類項目多出幾倍,主因一般不在於實際施工期,耗時最多的是前期規劃、諮詢、環評和不同階段的審批,以及完工驗收和批准等非施工期。

非施工期的冗長程序其實很多不涉安全因素,香港建築師學會早前進行的調查揭示,不少建築師指有近40%的工作時數是花在寫報告、申請各類審批甚至填表之上。一些承建商更批評,其實大量所謂「施工期」有時是用於等候政府部門的批准、測試結果等,例如隨著保育意識提高,建築工地範圍如有古樹要處理,因當中牽涉環保署、發展局甚至康文署等不同部門,導致大大延長了非施工期的時間。正因市區地盤複雜性比以往高,政府林林總總的繁複審批越來越多,令監管人手大大增加,建築成本也提高很多。

導致建築成本難以降低的,還有不當政策及當局執行條例時欠缺彈性。政府近年的樓面豁免的相關政策,提供誘因令不少發展商將停車位建於地庫,這顯然增加了建築時間和成本,而且並不環保。另外,現時《建築物條例》中不少規定的工程審批流程,十分繁瑣累贅,例如噪音管制條例,很多時官員一接獲投訴,便不容許工程繼續進行,沒有了解情況嚴重性而作彈性處理,這些都是存在已久的問題。

雖然政府於2019年成立的項目策略及管控處,稱數年間已檢視超過480項需向財委會申請撥款的工務工程項目,成功從原本總值約9,800億元的原預算中節省了超過1,600億元的建造成本;立法會去年亦已修例,簡化了多項與發展及建設相關的法定程序,不過精簡步伐仍然未能明顯改善整體工程進度。

無論政府的工務工程抑或私人工程,多年來都因為建築周期程序太長,令成本步向天價,這嚴重削弱香港的競爭力,同時也增加政府財政壓力,因此盡快檢討《建築物條例》和相關的作業守則,研究精簡程序,加入更大的彈性,並透過使用新科技,以減省審批時間及成本,實在刻不容緩。

作者袁順圍從事物業管理近十年,曾任職房屋事務主任。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