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祝母親節日快樂 先祝她成為更好的自己

撰文:王晉璇
出版:更新:

消費主義之下,「母親節」變得商業化,衍生的商品也充斥性別定型。近日,內地家庭清潔品牌「藍月亮」推出以母親節為主題的廣告,由一名年輕男性代言,送上印有「媽媽,您先用」標語的洗衣液禮盒,冀「讓媽媽洗衣更輕鬆、更省力、更省心」——結果引發網民批評「性別定型」,認定「洗衣」等日常家務就是母親的專屬職責,幾乎抹殺母親的辛勤付出和社會價值等等。香港社會同樣是被「父權思想」所主導——女性從小被教導要賢慧、溫柔、體貼,男性則被教育勇敢、堅強、聰明;女性受教育程度很高,但只有1%男性願意做全職家庭主夫。祝母親節日快樂時,我們也該想想:為何社會始終期望女性扮演優秀的「給予者」,而不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內地家庭清潔品牌「藍月亮」的母親節廣告,涉及多處刻板化母親形象的文字與圖片,遭網民聲討。

社會規訓桎梏女性發展

藍月亮的海報印滿女性剪影,但不是拿着掃把,就是晾着衣服,甚至懷着孕帶着孩子;而且那些剪影都是藏在衣著光鮮的男性代言人的背後一角,相較之下顯得無比諷刺。網民炮轟後,藍月亮迅速道歉,隨後發出一張新海報,修改了不當的背景和標語,並配以「我為媽媽洗衣服,讓生活更輕鬆、更愜意」作為新文案。然而,網民並不買帳,因為文案仍未跳出把洗衫責任歸於母親的怪圈,且將「我」置於上位者、施予者的角色來俯視母親。

近年,類似想消費女性卻又貶低女性的廣告不絕於耳,相關的價值觀念也隨之廣為流傳,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每一個人,繼續讓女性被規訓囿於所謂「廚房與愛」。相較之下,香港並沒有出現太多同類爭議;與此同時,香港女性長期以來也是內地女性嚮往和學習的典範,被視為獨立、高知的代名詞。不過,其實香港女性從來未能真正脫離男性主導的世界,也沒有難逃東亞乃至全世界對性別的定型,而該刻板印象從兒童時期早已開始:男孩的玩具是槍枝、賽車、刀劍,被期待做一個勇敢堅毅的男子漢;而女孩的玩具卻是迷你廚房、嬰兒娃娃,實際是社會假借「夢想」的形式將「成為母親」內化為女性必定責任。

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是,儘管香港社會強調「男女平等」,但「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政府統計處2023年發布的《香港的女性及男性》統計數字,2022年有65.8%的女性具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男性則為69.5%;受過專上教育的女性有32%,男性則有37.5%。儘管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並不比男性低,但不少人在婚育後選擇暫時或永久退出勞動市場。統計便指出,女性在25歲前擁有與男性近似的勞動人口參與率,而在25歲之後女性參與率一路下滑,而男性的參與率則穩居90%以上;另外,女性全職家庭主婦人數達61.5萬人,佔全港女性人口的15%,而僅有1%的男性選擇當全職家庭主夫。

97%無酬照顧者屬女性

可以說,人們幾乎都是選擇性地看待女性的存在。每當大家看到公共事務代表、上市公司董事會、從事高技術職業的女性比例緩步上升,或者看到男女工資差距慢慢縮小,看到許多優秀的女性在各自領域大放異彩,都會誇誇其談香港實現性別平等,卻看不見一個個女性在社會規訓和人生理想中不斷自我懷疑,在自卑和自信中反覆橫跳。她們飽覽群書,期待未來實現自我價值,卻被告知「趕緊嫁個好人家」;她們在工作中獨當一面,本能平步青雲,又被要求「回歸家庭」;明明是社會上的精英,卻因沒有選擇相夫教子被斥責為「剩女」、「老姑婆」。試問在這樣的輿論下,有多少人能頂住壓力繼續追求理想?

當女性選擇成為母親,無形中又被當作「無酬保姆」。本港有超過64萬的無酬家庭照顧者,當中女性佔超過97%。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22年發布的《基層婦女就業參與度研究》顯示,只有不足三成受訪者有受薪工作,其中47.4%屬於兼職工作;而在職受訪者中,76.8%曾因照顧責任而辭職,目前工資中位數比辭職前為低。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越高,受訪者有全職工作的比例越高,但在具有專上學位的受訪者中,有近半沒有工作。

沒有工作的原因首先是要滿足家庭照顧子女的需求,導致母親只能找零工或兼職。研究顯示她們的理想連續工作時間僅1至2個小時,在勞工市場上難有合適崗位。其次是缺乏學歷/資格/技能,有35.6%的受訪母親離開上一份工作已有6至10年。脫離工作時間越長,與社會脫節程度就越大,工作競爭力下降,再度返回工作的機會則越低。此外,有照顧需求的女性比起男性更容易受到僱主排斥。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華人家庭研究中心在2018年發布的《香港工作間的家庭崗位歧視之研究》發現,有43.7%的受訪僱主不願聘用家中有年幼子女的母親,還有有35.1%不願聘用有照顧年長父母的女兒;相較之下,男性似乎更受歡迎,分別只有29.5%和28.8%的僱主不願聘用有照顧需求的父親和兒子。

本港有超過64萬的無酬家庭照顧者,當中女性佔超過97%。(資料圖片)

婦女自我評價來源單一

如此種種,導致母親外出就業困難重重,許多只能從事低薪行業,如清潔、家務助理、個人照顧、長者護理等,而且多數是零散工,即在社福及勞工權利上缺乏保障,也始終未能跳出「照顧者」的角色。但問題不是無法解決,研究顯示,若有他人幫助照顧子女,母親參與工作的比例會大大提升,但近六成受訪母親認為獲得的協助不足夠或非常不足夠。

時至今日,依然有人認為全職家庭主婦的工作「輕而易舉」,不過是在家掃掃地、做做飯、帶帶孩子,閒時還能看電視、玩手機、養護花草、與朋友逛街喝下午茶,這無疑是對普通家庭婦女生活的極大曲解。2018年一項研究分析了2000名子女年齡介乎5至12歲的全職母親每星期的行程及生活習慣,發現她們每天平均工作14個小時,而且全年無休,每周花在家事的時間接近100小時,超過兩份全職工作的總時數。換言之,當外出上班的家人在結束八小時工作回到家兩手一攤開始休息時,母親無酬的工作卻依然無休止地進行着。

母親離開工作後,容易與社會產生脫節,難以維繫自己的社會身份。不管曾是多出類拔萃的女強人,她們在外都常被冠以「xx媽媽」、「xx妻子」的頭銜;對自我評價和認知則主要來自被照顧的丈夫、子女、老人身上,當她們被賦予諸如「地板掃不乾淨」、「飯菜難吃」、「不打扮自己」等負面評價時,就會產生沮喪、辛酸、難過的情緒,導致自我觀感低下,甚至引發失眠與抑鬱的徵狀。至於在職女性,多數也承擔了比在職男性更多的家務和照顧家人的工作,自然比男性更容易產生巨大的身心壓力,也更會出現情緒波動。

母親有權追求更想成為的自己

想起「母親」二字,許多人腦海中可能會浮現出一個系着圍裙穿梭在廚房客廳間的婦女形象。她們辛勞又剛強,緊張又嚴肅,像一個個持槍隨時準備衝鋒陷陣的戰士。人們常用「為母則剛」合理化這種形象;然而,這不過又是社會規訓的產物,是家庭成員為了推卸家務責任的託辭,強行植入「自我犧牲」的基因。

母親的的一生都在為家庭爭取更多利益,所以她們斤斤計較、在菜市場討價還價;她們付出更多犧牲,卻被視作理所當然,所以她們她們愛抱怨和挑剔,談起不如意的事時滔滔不絕;但她們似乎從不為自己打算,就算被問到母親節想要什麼禮物,她們也總搖搖頭:你健康平安就好,我什麼都不缺。

不管是否母親節,作為家庭成員,都應主動分擔家務,不再過度強調母親的責任,不再無視她們的付出;作為社會持份者,也應停止標籤化、刻板化母親與家庭婦女,轉而認識到其社會價值與貢獻,努力提高家庭婦女的社會地位和勞動收入,支援婦女參與勞動。大聲告訴她們:「除了母親外,你可以是自己,有權利追求並成為任何妳想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