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資聚賢|21世紀的學校應該教什麼?

撰文: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
出版:更新:

文: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甄拔濤校長
教育的目的,既是回應社會需要,也需帶領社會創新。學校應以此為任務,培養人才。21世紀的人類社會需要什麼人才?

要數近十年全球最受歡迎的學者、作家,必然不能繞過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不提。他的《人類大歷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以幾百萬年的尺度檢視人類發展,暢銷全球。多個國家的政府聘請他為顧問,其中最常提到的問題是: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發展?哈拉瑞首先提到的是:就業。他並不相信人工智能的威脅是荷里活電影中,機械人屠殺人類的情節,但科技結合全球巨額資本壟斷,對人類最基本的打擊,就是生計的問題。其實不少學者都持相似的看法。

在這個前提下,21世紀的學校應該教什麼?又或者說,有什麼東西是科技不擅長、而人類做得比較好的?我們如何和一日千里的科技發展共處呢?我深信,人類的創意及想像力,仍然是比較難以取代的。因此,讓學生在成長階段中善用創意,變得比任何時代都來得重要。

剛剛過去的五月初,是兆基創意書院的開放日。書院的四個核心藝術範疇,分別為:設計與視覺傳意、電影與錄像藝術、表演藝術及空間研習。開放日正好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同學(我們稱書院學生為人類)向公眾展現他們的學習成果。我剛剛接任署任校長一職才一個月,可以有一點距離看書院人類的作品,結果我驚訝於人類作品的水平之高,創意無遠弗屆。有一個短劇叫《革命醫生》,由麥嘉豪及張卓杰聯合創作。一個急於上班的快餐店從業員,在紅綠燈前,突然暈倒,被送到一間奇怪的醫院。醫生跟他說:「你的手受了傷,但這是社會的問題,我不會給你包紮,因為我們要先解決社會的問題!」文本充滿想像力,很有追看性。孫晞宙拍了一條短片《夢中奔跑》,以主觀鏡頭重述他不停被人追趕的惡夢。有趣的是,觀眾需要在跑步機上邊跑邊看。 中六空間研習的人類作品《洗滌·自身》,重新設計監獄、更生中心等建築,為在囚人士提供一個更有利於更生的環境,不但展現創意,更富有同理心。其實還有更多優秀作品,燦若繁星(今年開放日的主題就是「地球上的星星」),不能盡錄。

從上述三件作品,可以看到兆基創意書院如何應對千變萬化的科技社會。《革命醫生》文本的魅力,在於發揮了人類對文字重新排列的想像力。村上春樹說過,文字重新組合的可能性基本上是無限的。《夢中奔跑》運用機器及環境,讓觀眾代入創作者的經驗,展現了人類和機器共同創造的可能性。《洗滌·自身》展現的同理心,既是人工智能至今發展的軟肋,亦是當今國際社會所急切需要的。

註:哈拉瑞在《21世紀的21堂課》中提及一個有趣的例子。我們都譁然於電腦曾在象棋比賽中擊敗人類。可是,我們忽略了之後的一場比賽:人類加電腦擊敗了純粹的電腦。由是,人類和人工智能、機器的合作,才是更未來發展的真正挑戰。

作者: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甄拔濤校長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簡介: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直資議會)由全港的直資中小學組成,議會以協助直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體系為目標,讓家長為子女選擇學校時可以有更多元化的選擇。


你可能感興趣